貨車穿梭、塔吊林立,機器轟鳴、焊花四濺,建設者在鋼筋桁架間穿行,勾勒出項目拔地而起的線條……新春伊始,在南京市模范中路和虎踞北路交界處,備受矚目的國睿科技園項目現場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
這里曾是我國培養雷達技術人才的“搖籃”——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原所區。眼下,南京市鼓樓區正加快建設“腳步”,以一座助力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科創載體致敬這個曾經的“雷達工業發源地”,讓高質量發展的“電波”在城市上空激蕩。
多部門聯動協同,多堵點逐一擊破
萬象系購物中心、總部級科研辦公區、南京市鼓樓區首批類住宅公寓……細看國睿科技園的每個組成部分,無論哪一部分單拎出來,都可以說是自帶“流量”和高話題性的“明星產品”。如今,這些“明星”將集合成一座總投資額約43億元,規劃總建筑面積約35萬平方米的大型綜合體,帶動片區產業加速升級。
南京市鼓樓區首批類住宅公寓實景圖
為了加速刷新項目建設“進度條”,鼓樓區發起“冬日攻勢”,實現“滿弓勁發”。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更是心中裝著項目,腳上沾著泥土,力爭在一線發現問題、在一線協調問題、在一線解決問題。與此同時,部門、板塊、街道之間也形成聯動,“擰成一股繩”合力擊破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堵點,促進形成“滾動式發展”的良性循環。
比如 建設項目體量大、任務重、工期緊,卻面臨工地渣土外運難題,怎么辦?鼓樓區城管和交管部門聯合進行現場辦公,強化土方外運要素保障,加快了施工進度,提高了車輛周轉率。
項目建設過程中存在施工噪音,怎么降低其對周邊居民的影響?一段裝有吸音包的隔音圍擋的出現,為“家門口的工地”按下“降音鍵”。據了解,這些綿延數十米的圍擋不僅有很好的隔音效果,還起到了降低光污染和抑制揚塵的作用。
“我們堅持落實好領導聯系重大項目機制、重大項目常態化推進機制、重大項目問題事項協調機制,實行交辦事項清單化管理,保障項目順利實施。”鼓樓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區已梳理編排2025 年度區級重大項目160個,總投資達1997.8億元,為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了項目基礎。
以勞動之“美”,成就進度之“快”
在工地現場,記者看到,大型噴淋設備已經開啟,起到很好的霧化降塵作用;原材料區和成品堆放區內,建筑材料被分類堆放得整整齊齊;架子工、土工、木工、電工等各司其職顯身手……據項目現場負責人介紹,目前工地上有1000多名工人在加緊施工,不少工人將一直堅守到除夕前的一兩天。
項目現場航拍圖
安全管理員單超凡就是“堅守者”之一,工地建設爭分奪秒,大家都全力以赴,他選擇和工人們一起奮戰到春節前的“最后一刻”。
每天,他穿梭在工地現場的各個腳手架、深基坑之間,進行安全檢查,架體搭設得牢不牢、拉結點和桿件設置得合不合理……每一處安全隱患點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每當發現隱患點,他就會立刻拍照督促監理單位多加關注并要求施工單位進行整改。
“圍著腳手架每一層走一圈需要十幾分鐘,光一棟樓走下來就要1個多小時。”他說,“每一次安全巡查都是為了項目能夠又快又穩地推進,馬虎不得。”
單超凡是項目上“奮斗者”的縮影。在國睿科技園項目建設現場,每一個“奮斗者”的勤勞和汗水繪就的勞動之“美”,成就了工程建設的進度之“快”。截至目前,該項目的部分科研辦公已接近封頂,公寓部分已達銷售條件,購物中心開始施工,計劃于2027年完成開業。
產業因“芯”而活,城市向“新”而行
從國睿科技園向西步行約300米,便是鼓樓區在南京率先打造的5G智慧園區——智夢園硅巷。園區內超過半數都是5G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產業集聚效應正逐漸構建起園區的“軟實力”,同時園區還積極打造以人工智能賦能醫療健康、智慧城市、工業制造、教育科研等各應用場景的“算數空間”,壯大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而國睿科技園的拔地而起,將和智夢園硅巷遙相呼應,進一步優化鼓樓區高新技術產業布局,有效拓展數字經濟園區載體空間,使得鼓樓區發展軟件等數字產業“如虎添翼”,為促進區域數字產業集聚發展提供新陣地。
“作為高校、院所集聚、科創資源豐富的中心城區,我們始終把高質量科創載體的打造,作為全域創新的重要抓手,特別是通過老廠區、老園區的‘騰籠換鳥’,讓科創載體成為展現校地、院地、所地融合發展的鮮明窗口。”鼓樓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個牽引性強的項目,往往能帶來一條產業鏈、一個產業集群,有著“一子落、滿盤活”的效應。
據了解,國睿科技園項目科研辦公樓建成后,將主要由十四所持有和規劃使用,未來將布局工業軟件、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匯聚數字芯片、射頻芯片等“芯”行業的研發企業,與周邊產業園實現產業集聚和協同發展。項目建設完成進入運營期后,預計年均新增稅收達4.5億元,新增和帶動就業1萬人。
通訊員 蔣超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