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戲,起源于宿遷市沭陽縣,是江蘇省重要的地方性戲種,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春節,沭陽縣的百姓們每天都能在家門口欣賞到淮海戲表演藝術家及優秀青年演員的精彩演出。
下午一點,在沭陽縣龍廟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會議室內,記者看到秀英劇社的十多位老藝術家們正在做上臺前的準備工作,幾位演員還在進行演出前的磨合,排演臺詞、走步。
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許亞玲身著色彩明艷的戲服、頭戴璀璨奪目的飾品,正一筆一劃地描畫角色妝容。她告訴記者,淮海戲的妝容大部分都由演員自己完成,他們會根據角色的性格和背景,以妝容為畫筆,以表演需求為畫布,讓角色豐富而立體。許亞玲說:“我們的妝容也在創新、進步,以前我們化妝是很簡單的那一種,現在的化妝講究層次、講究美感、講究人物造型,從發飾、服飾、舞臺燈光,一直跟著現代人的審美在改變。”
下午兩點,淮海戲經典劇目《三拜堂》正式開演。年近60歲的許亞玲老師用一招一式一顰一笑,將20歲出頭的女主葉金蓮的盛氣凌人、嬌俏靈動演繹得淋漓盡致。1968年,許亞玲出身于戲曲世家,母親楊秀英是著名的淮海戲表演藝術家,淮海戲“楊派”創始人。因此,少年許亞玲就對戲曲一見傾心,跟隨著母親的腳步,傳承演繹淮海戲至今。她告訴記者,淮海戲俗稱“海州小戲”,屬“拉魂腔”系統,扎根于蘇北大地,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許亞玲說:“我的家鄉沭陽是淮海戲的發源地,所以骨子里就熱愛淮海戲。我覺得它與其他劇種不同的是,它的音樂、它的唱腔特別接地氣,鄉風野趣、表演質樸,能夠直入人心。”
這場《三拜堂》演出只是沭陽縣“文化進萬家 戲曲過大年”活動之一。從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二,“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行動將帶來33場淮海戲演出,在淮海戲苑及30個鄉鎮(街道)輪番上演。臺上演繹經典傳奇,臺下觀眾座無虛席,時而歡笑、時而感動,現場氛圍熱烈而溫馨。當地居民戚大姐說:“這是我第一次在現場親身感受淮海戲的魅力,我覺得這樣的形式很好,在家門口賞非遺大戲,不僅給新年添喜氣,讓年味更濃,還幫助優秀的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盡管天氣寒冷,但臺下觀眾的熱情,也讓許亞玲這樣的老藝術家們心里暖暖的。許亞玲說:“這一次來到沭陽集中地為我的父老鄉親們演出,我非常開心。每到一個場地演出,有那么多的老百姓在翹首以盼,所以說我不能讓他們失望,我們盡心盡力演好每一場。這樣的互動也激勵我們每年都要創造出新的劇目,來奉獻給我們可愛可親的老百姓。”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藝術媒介。一代代戲曲工作者接續傳承,讓歷久彌新的淮海戲不斷被挖掘、被看見。
在十字街道《恩娶義嫁》的演出現場,記者看到了許亞玲老師的徒弟、此次活動年紀最小的演員趙澤媛。2007年出生的她,學習淮海戲已有近十年的時間,雖然年紀小,但在舞臺上的表現可謂是沉穩大氣。在華麗的戲服背后,是她無數個日夜辛勤排練的身影。趙澤媛說:“還在學校的時候,每天早上六七點起床,跑到小河邊去喊嗓子,拖長音、練氣音、練音準,然后再把我們所會的唱腔拿出來一遍一遍地唱。很多人是有戲曲天分,我們不能和有天分的人比,只能靠自己去一遍遍練習。”
對于趙澤媛這樣的青年演員來說,“茉莉花開”直通車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通過與觀眾的近距離互動,既增加了演出經驗,更堅定了自己傳承淮海戲的決心。趙澤媛說:“我們把非遺展現給老百姓看,只要一結束大家就熱情地鼓掌,聽到他們的掌聲我們也更有信心,還想繼續來演。我也很享受在舞臺上的感覺,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體驗不同的人生。”
作為中國淮海戲之鄉,沭陽縣始終把淮海戲作為優秀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淮海戲人才培養、陣地建設、藝術生產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目前,全縣現有淮海戲專業表演團體1個、民間淮海戲團體46個、淮海戲演員1600多人,形成了“淮海戲隊伍遍布城鄉、淮海戲演唱每天不斷”的生動局面。
沭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姜若鳴介紹,下一步,沭陽將進一步放大“中國淮海戲之鄉”的名片效應,打造名團、名劇、名角“三名工程”,讓“中國淮海戲之鄉”綻放異彩、好戲連臺。
姜若鳴說:“一是創排名劇。圍繞群眾所需所盼,定期邀請省淮海戲名家來沭指導,復排《皮秀英四告》等一批經典名劇,創作一批展示沭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果的精品小戲,排演一批量身定制的經典折子戲,遴選優秀作品作為惠民演出儲備節目。二是培育名角。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充分發揮淮海戲聯盟效應,積極與省內外戲校建立人才定向委培機制,組織演員到省淮海劇團跟班學習、提升技藝,常態開展‘名師帶高徒’活動,邀請淮海戲名家吳玲、許亞玲來沭現場教學,以戲帶功、以戲帶人,幫助年輕演員快速提升技藝水平。三是打造名團。加快提升淮海劇團標準化、制度化管理水平,配優人員,配齊行當,實行演出帶班責任制,常態化組織演員練功練唱,定期對青年演員基本功、唱腔進行考核,打造具備深厚藝術修養和過硬藝術本領的劇團隊伍。”
【記者手記】
當新春的喜慶與古老的淮海戲相遇,沭陽的年味被賦予了別樣的溫度。走進后臺,演員們專注地化妝,舉手投足間是對藝術的敬畏。演出時,一招一式盡顯功底,而臺下觀眾的笑容與掌聲,是對這門藝術最熾熱的回應。從堅守舞臺的老藝術家,到充滿朝氣的年輕演員,他們用熱愛續寫淮海戲的篇章。
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沭陽縣為老百姓奉上的這場文化盛宴,不僅是節日的點綴,更是傳承的接力。政策支持、多方發力,才能讓淮海戲在歲月長河中,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