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稱贊:“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很好!”我省有一大批“像魏巧這樣的同志”,他們積極響應總書記“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的號召,憑著看準的事就一干到底、干就干成的勁頭和執著,在農業農村領域闖出一番事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能,體現出新農人的時代擔當。即日起,新華日報·交匯點推出“新江蘇·新農人”專欄,全面展現新時代江蘇新農人風采,敬請關注。
“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很好!”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勉勵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全國人大代表魏巧。這句話,不僅是對魏巧個人選擇的高度肯定,更是對千千萬萬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新農人的殷切期望。
8年前,魏巧和丈夫孫振中分別辭去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的工作,回到鎮江經濟開發區,接棒父親走上田壟、結下“糧緣”。目前魏巧運營著蘇南地區單體最大、面積2.3萬畝的水稻生產基地,其中鎮江基地18000畝、蘇州基地5000畝,農田連片、生機勃勃。
誰來種田,如何種好田?這是魏巧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記者日前走進潤果農業的農機倉庫,幾臺140馬力的純電動拖拉機一字排開。2024年11月,潤果農業攜手上海科技團隊,率先開展小麥“耕、種、管”全流程電動化作業。“充一次電夠干四五個小時,比用柴油省錢又環保!”農機手拍了拍拖拉機機身搭載的“農儲共用”電池向記者介紹。
農忙期間作業不停,農機“趴窩”在田里怎么辦?農機手指著一旁的“移動送電車及充檢一體機”給出答案:800kWh的移動補能車如同“充電寶”,5分鐘可完成電池更換。農閑時,剩余光伏電能由儲能電池存儲,可作為獨立的移動式供能單元,用于牧場飼料攪拌、魚塘水泵供電、應急作業等場景,也可將余電并網滿足調峰調頻需求。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潤果農業的稻麥育種中心項目計劃總投資2.26億元,建設3600平方米種子研發中心、5000平方米選種包裝中心及配套10萬噸種糧一體化庫。目前,種子研發中心已經投入使用,種糧一體化糧庫的規模也達到3.6萬噸。“項目建成投產后可滿足全省600萬畝糧田用種,帶動千名新農人共同發展。”魏巧介紹,目標是打通產業鏈條,確保優糧實現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三鏈協同”。去年,潤果還與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育種團隊合作,推動智能化育種體系建設,人工智能大模型落戶“田間”,將推動農業育種的周期和質量邁上新臺階。
乘車繞行田間,記者依稀聽到“哞哞”的牛叫聲。魏巧告訴記者,潤果正在建設肉牛育種育肥項目,探索種養循環農業新模式。項目占地477畝,總投資1.2億元,目前已投入4000余萬元,新增秸稈處理能力3萬噸,預計今年5月底就能建成。
從種稻麥到養“雪花牛”,其中蘊含著生物育種、種養循環的閉環。稻麥、稻油輪作種植,萬頃良田的副產品——秸稈變成肉牛的飼料,進了牛嘴、過腹增肉、變肥還田,有機質重新歸還土壤,既喂飽了牛又喂飽了田,企業節本增效的同時,有力推動肉牛良種繁育。“我們正在探索的生物育種產業化道路,將切實解決高端肉牛品種‘卡脖子’問題,為國內肉牛產業發展提供核心技術支撐。”魏巧介紹。
“聚集資源、聚合力量,全力打造新階段、新格局下具有較強示范引領作用的長三角種業育繁推一體化示范基地。”這是魏巧的愿景。眼下她有“兩個目標”:一個是建好“水稻、小麥、雪花肉牛”三個育種研發中心,走好種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另一個是探索適度規模農場的農牧光一體化循環農業模式,做優做好“秸稈變肉”“畜頭肉尾”的增值鏈,推動規模化智慧化農場系統測算農業碳足跡數據,實現綠色生態種養循環。
統籌 吳瓊
采寫 艾培 薛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