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場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在江陰全域啟動,如今,江陰迎來工改“豐收季”,一批批工改項目結出“碩果”。“5個分廠近20個車間,過去搞生產還需要在各分廠間來回奔波,現在終于歸攏到一起,管理起來方便多了。”璜土村村富項目是工改的典型項目之一,近日,當地企業科誠技術負責人帶著旗下多家高新技術企業陸續入駐,“要是沒有工改騰出這塊地,現在恐怕還在四處‘打游擊’呢。”
老項目產出不高、新項目無地可用,這種“新與舊”的矛盾制約著江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作為“中國制造業第一縣”,江陰率先探路、改革攻堅,推動現代產業園區拔地而起,優質產業項目競相迸發,江陰工改經驗成功入選江蘇省制造強省建設改革創新典型案例。近日,記者行進在江陰這片制造業熱土,從一個個工改項目上感受“新與舊”的破局之道。
產業集聚打造“新樣板”
不久前,江陰首個綠色印染集聚區——徐霞客印染創智園投入試運行。“之前16家印染企業分散在全鎮各處,如今,5家決定退出市場,剩下11家全部入園,新園區還吸引了周邊祝塘鎮、青陽鎮的兩家印染企業。”負責管理整個園區的是陳炫均,這個“90后”企二代過去是天香染整的總經理,現在是徐霞客印染創智園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從管理一家企業到管理一個園區,他親眼見證了新園區的拔地而起,“就好像看到進入垂暮之年的行業一下子又煥發了生機。”
陳炫均的感受,園區首批13家企業都有。“過去受制于相關政策,印染設備只能淘汰不能更新,技術已跟不上市場發展。”江陰絨歌紡織入駐了園區的染整四車間,看著眼前忙碌的生產線,企業負責人王慧婷感慨萬千,“恰逢省級層面出臺了印染項目新政策,當地政府又騰挪出了土地,生產上實現了無縫銜接。”讓王慧婷覺得更為舒心的是,新園區污水處理設備、安防設施一應俱全,帶著設備進廠就能安心搞生產。
產業集聚“新樣板”一個接著一個涌現。從江陰市工改辦獲悉,堅持“產業集群+特色園區”發展模式,江陰建成了微電子產業園等一批特色產業園區,逐步形成“20個制造型園區+10個創新型園區”的規劃愿景。清退89家各類小散亂污企業后,微電子產業園成為遠近周知的集成電路產業新高地。產業園負責人費凱介紹,“如今,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節點的企業,都能在這里得到供應鏈支持、找到潛在客戶伙伴。”
項目落地有了“新空間”
“這個運送葉片的‘機器人’是我們的拳頭產品,這個電解槽起降‘機器人’則是新研產品,它們的特色就是塊頭大。”在村村富項目內,科誠技術副總經理朱衛國開始了每日巡視,記者從他口中了解到,靠著這些新能源領域的“大塊頭”先進設備,科誠技術已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但伴隨著發展也有苦惱,“‘大塊頭’必須有大廠房,沒有連片空間,上新一個產品只能新租一個廠房。”
村村富項目落地后,制約科誠技術發展的空間難題迎刃而解。“和當地政府可以說是一拍即合,就盼著能夠更早一點投用!首批已搬來3個分廠10個車間,希望后面陸續都能進入新園區。”朱衛國邊走邊介紹,“這個廠房制造新能源裝備,這個廠房制造電解槽鎳網,這片空地未來制造鎳條……”朱衛國算了一筆賬,即便是一邊搬家一邊生產,進入村村富項目這一個月的時間銷售就可突破一億元。
不只是像科誠技術這樣的本地優秀企業,還有不少具有競爭力的外部項目都爭相落地江陰。據統計,江陰推進工改工作以來,已形成新的可用產業用地超1000萬平方米,形成集中連片超大地塊5個,超1000萬平方米可用產業用地空間中,已用于項目建設超620萬平方米,落地項目104個、總投資866.68億元、完成投資328.59億元。
土地利用植入“新理念”
經由一場場低效產業用地的盤活利用,土地利用的新理念影響著江陰新一代企業家。“二期項目投用后,我們還想去外面招引更高端的印染企業,提高單位面積稅收。”站在徐霞客印染創智園的智慧園區平臺前,陳炫均指著大屏上實時更新的數據向記者透露,進入園區的企業,排污指標和納稅數據掛鉤,實現產業項目的優勝劣汰,“原來印染企業平均每平方米稅收不到150元,從初步運行效果來看,預計可超750元。”
距離印染創智園不遠處的海潤光伏地塊也已“脫胎換骨”。“工改前,企業處于停產狀態,廠房出租給小微散亂企業,每平方米稅金不到50元;工改后,太陽能級硅單晶生長設備、橡膠輪胎機械等5個項目接連落地,投用當年入庫稅金5663萬元,每平方米稅金已超500元。”徐霞客鎮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辦公室主任周莉娟介紹,不僅如此,有關方面還把占地上萬平方米的老員工宿舍改為人才公寓,整租給園區企業使用,為一批優質企業解決了人才落地問題。
擁有了連片廠房的科誠技術也在不斷擴大產能,為提高單位面積稅收作 貢獻。“這些鎳網編織機都是自主研發的,現在賣的是編織出來的鎳網,電解槽里這些鎳網一層層疊起,一臺電解槽就要用許多張。”朱衛國告訴記者,目前,200多臺鎳網編織機正陸續進場,全面達產后,預計年產量在3000噸左右,“后續還會從賣產品向賣設備延伸,進一步擴大單位面積稅收。”(唐蕓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