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正在引進一所知名高校的尖端人才,原來除了公司有誠意,政府也有真金白銀的專項獎勵!”
“科技創新相當‘燒錢’,資本不能想著中后期‘摘桃子’,還應該陪著企業‘開荒種樹’。”
“企業很難天天去研究政策,我們希望更多的政策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
在2月20日舉辦的第50期“服務民企365·新寧商沙龍”上,面對來自南京7家政府部門的相關負責人,民營企業家代表們暢所欲言。據了解,新寧商沙龍為南京市工商聯主辦的常態化活動,對于此期沙龍,南京民營企業家參與熱情尤其高漲,大家都想說說“掏心窩”的話。

南京。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段仁虎 攝
營商環境“閱卷人”
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
2月5日,南京市委市政府以“新春第一會”的高規格對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進行了更加全面、深入的部署,要求以一流作風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擂響了高質量發展的鏘鏘戰鼓。
此期沙龍以“共話營商新生態,激發發展新動能”為主題,背后的深意不言而喻。
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南京市工商聯黨組書記丁銘表示,近期各地密集出臺新一輪優化營商環境舉措,城市之間的競爭已從過去的要素、產業之爭,轉變為營商環境之爭。從營商環境的評價體系來看,貢獻了“56789”經濟占比(50%以上稅收、6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勞動就業、90%以上企業數量)的民營經濟最有發言權,民營企業是城市營商環境的“閱卷人”。

“服務民企365·新寧商沙龍”現場。受訪者供圖
聚力升級“軟環境”
面對面問需,實打實解題。在活動現場,政府部門帶來了優化營商環境的“升級版”新政。
日前,《南京市2025年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要點》重磅落地,三個方面、十條舉措為企業提供全方位保障支撐,且更加注重“企業視角”和“用戶思維”,政策結構簡潔明快、舉措精準務實。“我們力求讓這些政策免申即享,減輕企業申報負擔。”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稱。
2月份,南京市生態環境局也送出優化營商環境“禮包”——《進一步深化重大項目環保服務12條措施》,以全面深化改革激蕩“一池春水”。針對裝備更新、清潔原料替代等兩類項目探索開展環評手續豁免,不需要辦理環評審批或備案手續,符合條件的納入排污許可管理;針對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解決“卡脖子”問題等兩類項目試點實施“先建后補”,即先行建設,在項目投運前取得環評批復即可。
聚焦企業遷移登記“往返跑、手續繁、耗時長”的“痛點”,1月下旬,江蘇省上線企業遷移登記“一件事”平臺。南京市市場監管局相關人士解讀:平臺全面整合遷移登記流程,將企業遷移辦理環節由7個合并為1個,跑動次數從7次縮短到1次。
“最急的事找值班長、最堵的事找專窗、最難的事找局長”,2025年,南京市稅務局將深入推進“三最三找+”服務,升級推出“掃碼即問、當日響應、預約面詢”等服務措施。同時,全面開展分層遞進的稅費優惠政策和服務信息推送,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確保稅收優惠政策精準高效直達企業。
南京市應急管理局則探索“碼”上解決問題,應用“行政檢查碼”和“服務邀約碼”,向企業一碼推送檢查人員、事項、結果等信息,企業也可以邀請相關部門上門開展指導服務,實現“無事不擾,有求必應”。
南京市科技局正在建設科技成果信息發布與供需對接平臺,目前已經收集到高校科技成果2000多項、企業技術需求400多項,該平臺預計3月份上線。“寧科貸”提優、增量、擴面也被視作“重點工程”,借此實質性降低企業融資門檻與成本。
“南京科技成果豐厚,什么樣的成果可以向企業轉移轉化,哪些產業更有發展前景?民營企業家長期扎根于市場當中,有著更高的敏感度。希望政府、企業、高校攜手,推動更多的創新資源在南京開花。”南京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呼吁。
闊步春光“顯身手”
“增量”政策、“增值”服務撲面而來,民營企業家的信心更顯充盈。
成立初期,南京炫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視聽內容運營為主業,2021年開始,公司入局人工智能領域。公司首席市場官胡茜透露,“今年以來,人工智能進入白熱化發展階段,春節過后公司門庭若市,行業風口已至。”為此,公司正積極通過自主研發的多模態大模型,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傳統行業轉型升級。
二十余年,江蘇福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懋難在保險行業越扎越深,越站越穩。最近三年,公司業績持續穩步增長,2024年業績同比上揚三成。相比而言,國外保險市場更加成熟和多樣化,在她看來,“這恰恰是機會,說明行業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公司將沿著‘科技賦能保險,保險賦能社會’的道路繼續前行。”
南京浩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訂單養殖模式,讓農民放心養雞、不愁銷售,努力實現“強村富民、村企共贏”。在交流中,總經理潘連紅坦言“做農業必須腳踏實地,南京出臺的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讓企業保持發展定力、看到前景可期。”目前,公司已經制定清晰的發展規劃,5年內新增養殖基地12個,以“科技”為翅膀,推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以“優”無止境的外在營商環境,激發民企的內生發展動力。闊步春光里,南京民企在厚積中“大顯身手”,在廣袤中“大有可為”。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江芬芬
通訊員 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