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AI醫生”來了,未來將應用于哪些場景?


近日,多家醫院宣布,將AI醫療落地到醫院診療場景中。AI技術將為醫療領域帶來哪些變化?“AI醫生”能給人看病治病嗎?

日前,全國首個“AI兒科醫生”在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正式上線應用,這名存在于虛擬世界里的“兒科醫生”,承擔的角色主要有兩個:

  • 一個是專家的臨床科研助理,幫助醫生快速獲取最新科研成果和權威指南;

  • 另外一個是輔助醫生進行疑難罕見病的診斷和治療。

就在本月20日,多位身穿白大褂的知名專家,和身穿黑色工裝服操作下的“AI兒科醫生”,共同為10名患兒進行疑難病多學科會診。

就在專家們討論的同時,桌子的這一邊,工程師將患者的病歷資料輸入大模型中,“AI兒科醫生”也給出了治療方案:手術加化療。





記者觀察到,10名患兒的診斷中,AI兒科醫生給出的建議與專家組會診結果吻合度較高,有時AI兒科醫生還會通過患者病例報告里的某個單項指標,給治療方案增加特別提示。

不同于通用AI大模型,醫學專業領域的大模型需要更多維度的精準數據。為此,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將300多位專家的臨床經驗及數十年高質量病歷數據,整合進大模型中,從而把“AI兒科醫生”訓練得更專業、準確。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主任 北京兒童醫院院長 倪鑫:我們在研發兒科AI醫生初衷,當時提出“雙醫生制”。我們所有的結果跟AI相互提醒,AI對于整個醫生團隊就是輔助和朋友。

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還有一個功能是預判,相當于醫學檢測多了一把“尺子”。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人員正在為陳女士做三維步態評估。

  • 去年以來,陳女士左側肢體發抖、發僵,走路越來越困難,醫生懷疑她是神經系統疾病。高速攝像機記錄下了陳女士的運動過程,然后交給人工智能系統去評估。

一直以來,神經系統疾病在臨床上不同醫生的評估結果存在差異,容易出現誤診、漏診。“面向神經系統疾病預警的智能人機交互關鍵技術”,通過多維評估體系,助力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診斷。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醫生 蘇寧:這個病人的評分是63分,有可能是在認知障礙的早期。

截至目前,這套系統已完成10多萬例神經功能檢測,為臨床精準診療提供參考依據。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主任 朱以誠:比如說我一年前看了一個帕金森的病人,我不記得他一年前在我面前是什么樣子了,我沒有一個量化值,但機器都記下來了。它作為一個長程隨訪的測量工具是非常有用的。

“AI醫生”來了

如何輔助醫療?





03:42

如今在康復醫療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實現多方面的應用。在杭州,這個外骨骼機器人,正在幫助殘障人士進行康復訓練。朵朵十七歲時,一次意外摔傷令她下肢癱瘓。經過康復訓練,朵朵的身體一天天好轉。

心理咨詢和心理教育領域也正在牽手人工智能。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北小六”機器人已經在多地上崗,它能先和用戶進行幾輪AI對話,判斷用戶在認知、情緒、行為、人際關系等領域存在的問題,并評估問題的嚴重程度并給出相應建議,或提示用戶到醫院精神科接受進一步治療。

在一些學校,AI正助力教師成為學生知心伙伴。在北京市宏志中學的學生心理驛站,有兩個不需要預約的“心語小屋”,里面的AI大模型學習了近40萬篇心理學期刊文獻和來自醫院、專業機構的100萬個心理輔導對話案例,幫助學生大膽說出心里話。

北京市宏志中學心理教師 周冬梅:學生可以輸入自己的賬號、密碼,私密性就得到保障。孩子就能夠去暢快吐露自己的心聲。

湖南省長沙市湘江新區蓮花鎮中心小學是一所鄉鎮小學,1200多名學生中不少是留守兒童。心理教師通過學生與AI的互動測試,動態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

湖南省長沙市湘江新區蓮花鎮中心小學校長 周燕:它可以有效解決我們很多鄉鎮學校在心理健康師資上面的不足。

AI+醫療

未來還將應用于哪些場景?





去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三部門發布《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給出了84個典型應用場景。

高頻詞為“智能”和“輔助”。“智能”體現出AI在技術層面的價值,而“輔助”則強調了AI在醫療領域承擔的工具性角色。

有醫生表示,AI的確可以在一些場景、一些環節輔助醫療,但醫生面對復雜病情的綜合判斷和經驗積累以及面對面的人文關懷,是AI無法替代的。

湖南郴州市兒童醫院兒童健康研究所執行所長 肖能:它可以總結所有目前已發表的文獻,所以我們可以給患者提供適合的診斷方案。

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副院長 傅啟華:患者只需打開我們醫院的微信公眾號,用語音或者文字詢問“胃疼怎么辦”或“頭疼應該掛哪個科室”,AI就能迅速給出貼心的建議和就醫指南。

湖南懷化市第二人民醫院脊柱關節外科 康復醫學科護士長 康丹:一些自動化的任務,如智能導診、藥物分配等重復性和機械性的護理任務,正在被自動化系統取代。但是也需要特別警惕護理倫理、護理的數據安全和患者的隱私保護等問題。

北京協和醫院罕見病醫學科主任 沈敏:現在有一個詞語叫“AI幻覺”,就是你拿到的這些信息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要去甄別,因為它也是通過海量的數據分析。那些海量數據的里面,也許混雜了一些假消息。而且我們不是冰冷的機器,我們還要更多體現人文的決策。

(總臺央視記者 張萍 龍曉勤 曹宇 郝亮)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