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田間地頭已是一派“搶春之勢”,記者走進田間地頭,走進果園,走進農業企業……做一回“新農人”,感受春耕備耕和科技助農的澎湃動能。
植保無人機等成為現代農業“新型武器”,記者體驗在農田當“飛手”——
無人機上陣 一分鐘施肥四畝田
一年好景看春耕。隨著天氣逐漸回暖,春耕備耕迎來了關鍵時期,時常可見植保無人機正在麥田上空來回盤旋。“科技范兒”實打實轉化成了農業生產力,也孕育出了一個全新的職業——植保無人機飛手。
無人機植保的優勢在哪里?什么樣的人能成為“飛手”?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來到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許巷村,親自體驗了一把“飛手”的工作,感受科技給農業帶來的新變化。
每天可完成400畝作業任務
昨日清晨,隨著剎車聲響,一輛銀色農用小型卡車停在了許巷村的鄉間小道上,車上整齊堆放了20包肥料、一臺植保無人機以及一臺柴油發電機。
“今天的任務不重,給這片小麥施個肥就行。”姜陽打開車門,指著眼前的一片麥地說。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是一大片長勢喜人的小麥,迎風展綠。
今年31歲的姜陽與父親共同經營家庭農場,他自己是農場的“飛手”。
“幫個忙!”在姜陽的招呼下,記者上前,與他一起將無人機抬下了車。“這臺無人機載重能力達60公斤。”姜陽告訴記者,之前用的那款載重只有40公斤,而且空中掉頭這些動作都要手動操作,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現在的無人機載重能力越來越大,而且變得更“聰明”了,只需在操作系統上設置好飛行區域、路線等,就能實現快速均勻噴灑。
填充肥料、輸入數據……一系列準備工作完成之后,記者打開了無人機的開關,隨著“嘀”的一聲,飛機四個機翼上的指示燈同時亮起。
“站遠點,保持安全距離。”伴隨著旋翼轉動的轟鳴聲越來越大,無人機揚起水泥道路上的灰塵,在姜陽的指導下,記者操作的無人機緩緩升空,隨即飛向麥田上空。
只見飛機沿著稻田勻速飛行,將事先裝好的肥料均勻撒下,在空中快速完成了幾個來回后,飛回指定的位置。記者看了一下手表,短短一分鐘便完成了四畝田的施肥,以前用人工需要半個小時左右。“這臺無人機每次起飛可以播撒60公斤肥料,一分鐘左右就可以完成,不考慮電池損耗等因素,每天可以完成400畝左右的作業任務,相當于至少20個人工一天的工作量。”姜陽說,與傳統的人工噴灑農藥相比,植保無人機具有高效、精準、環保等優勢,噴灑農藥更加均勻,能夠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對土壤和水源的污染,真正實現了綠色發展。
更多“新農人”起“飛”
2019年,無人機駕駛員正式被人社部確定為新職業,這個曾經“小眾”的職業走入大眾的視野。如今田地間彎腰勞作的農民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低空盤旋的植保無人機,一場由智能裝備帶來的農業生產新變化正在這片熱土上演。
離開許巷村,記者又走訪了邗江區永躍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永樂。2017年,他購置了第一臺植保無人機,如今他的團隊已擁有4臺無人機、4名“飛手”。“剛開始植保無人機很少,我們經常接到浙江、江西等外省訂單,平均一臺無人機能帶來20萬元的毛收入。這幾年,植保無人機越來越普及。‘飛手’這個職業門檻相對較低,收入也不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其中,成為推動家鄉農業發展的‘新農人’。”王永樂告訴記者,出生于1979年的他是團隊里年紀最大的,職業“飛手”這個圈子里,以年輕人居多,還有大學畢業后來當“飛手”的。
“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邗江區農機推廣站站長呂金華告訴記者,近年來,揚州積極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通過廣泛宣傳、落實農機購置補貼、定期組織農業技術培訓等方式,不斷提高農業機械使用率,目前邗江有105臺植保無人機,職業“飛手”40名,他們中有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也有原本從事農業生產的“老把式”。
通過體驗,記者意識到,成為一名合格的植保無人機飛手并不簡單。操作飛機做起飛、降落、拐彎、懸停等動作只是基礎,還需要有隨時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此外,還需具備一定的植保知識,了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和農藥使用規范,確保作業的科學性和安全性。
呂金華表示,隨著植保無人機、無人插秧機、開溝機等現代化農機裝備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接受并擁抱這些新裝備、新技術。未來,隨著更多年輕人加入“飛手”隊伍,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必將進一步提升,農業生態環境也將得到更好的保護。
這個果園擁有葡萄、水生蔬菜等多個教授工作室,記者體驗式探訪——
借“教授天團”種出“金銀果”
大地回春,萬物復蘇。
“桃樹怕淹,栽種要避開低洼地……”前日上午,記者走進揚州西郊貴人果園,與種植工人包健全一起修剪、施肥、治蟲,聽貴人果園負責人祁貴仁聊果園科技經、致富經。“在果園設立工作室或給予指導的專家教授有十多位,這里的金獎、銀獎水果也成了帶動周邊種植戶發家的致富果、科技果。”祁貴仁說。
急于求成:首戰果樹死亡超七成
在包健全幫助下,記者也體驗了一把如何使用“迷你版”挖掘機。由于其智能性較高,記者很快也基本能做到抓土精準、順暢轉身。“你把行間距調整到6米……”祁貴仁一邊跟包健全交代工作注意點,一邊跟記者拉起了家常,“這臺小挖掘機是用邗江區農業農村局發放的農補資金購買的。”“當初辭去了從事了十多年的媒體工作后,我就一頭就扎進了農業觀光園。”為了找到最好的桃樹品種,祁貴仁拉上揚州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教授凌裕平一起,幾經周折找到了當時擔任浙江省嘉善縣副縣長的一位校友,通過其穿針引線,購買到了優質的黃桃樹苗。
“為了找到好肥料,我跑了很多地方,最后在當時的揚大奶牛場找到了購買牛糞的渠道。施用了大量牛糞作為基肥后,70%的桃樹和葡萄死亡。”祁貴仁解釋說,由于牛糞遇到高溫天氣后發酵,植物根須難以承受其高熱量導致死亡,反倒是距離牛糞遠的植株活了下來。
騰籠換鳥:桃樹種植對標“國際化”
創業第二年,從“牛糞風波”中僥幸活下來的桃樹掛果,果實在當年省級評比中竟然獲得了一個銀獎。
“這在當時對于灰心喪氣的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安慰和鼓勵,現在依舊記得當時獲獎后難以平復的心情。”祁貴仁說,目前全世界范圍內桃樹最先進方式就是“Y型種植模式”,就是初期人為將樹杈“馴化”呈現出Y狀,方便機械化作業和后期管理,產量高,果型好。
“準備在這地塊上進行‘騰籠換鳥’,我們剛挖掉了老桃樹,即將把新苗移栽過來。我們還將在‘Y型種植模式’基礎上進行改進和拓展。”跟著包健全的腳步,記者走進即將搭建鋼架的田塊里,跨開大步丈量起桃樹的行距、株距,和他一起計算起架子高度和雞健身跑道寬度。
“桃樹之下建了‘雞健身跑道’,雞可以吃掉害蟲和雜草,增加有機肥料;手機操作,水肥管理實現一鍵完成;銷售上,除了過去訂單銷售、抖音推送、網絡直播外,還通過研學等模式向社會進行桃樹認養。”祁貴仁表示,要從創業初期的目標“種好吃的桃子”提升到“種好吃又增收的桃子”。
腦洞大開:草莓住上“第四代房”
如果搞一場露營或團建活動,頭頂上草莓像瀑布一樣垂下來,空氣中彌漫著果實清香,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記者跟著祁貴仁來到了果園東側的連棟大棚,實地參觀當前種植草莓的“第四代房”。“這是我們‘空中瀑布草莓’項目,草莓長在升降架子上,遠遠看去就像美麗的瀑布。”祁貴仁介紹,目前國內草莓栽種有一個形象說法,一代地栽棚、二代蓋棉被、三代上高架、四代住樓宇,這“四代住樓宇”指的就是可以升級的架子,草莓生長在空中,地上鋪上仿真草皮,參觀者走在其中會有特別奇妙的體驗感。
接過祁貴仁的手機,記者點開上面的App,開始隨意調節連棟大棚里的種植架,一鍵操作,可以調成階梯狀,也可以將架子調到頭頂,所有架子在手機的“指揮”下排兵布陣,有條不紊。“調成階梯狀呈現出來的是‘草莓瀑布’;調到頭頂,棚內就成了‘草莓天空’。”祁貴仁給記者描繪了今年9月份就能看到的棚內場景。
種研融合:果園孵化“新生兒”
“這種葡萄管理粗放,豐產豐收,口感極好……”記者偶遇貴人果園內謝兆森教授葡萄工作室的一位工作人員,他透露,經過多年培育,一款新品種葡萄即將在這里問世,“由于目前還沒有進行名稱申報,團隊成員將其戲稱為‘神秘的X2’,這也是我們在貴人果園取得的又一個成果。”
王倫,博士生,揚大園藝園林學院新引進的青年人才。“由于學校內試驗場地有限,貴人果園專門辟出700平方米的試驗區域,供我和團隊進行柑橘科研試驗,雙方約定研究成果共同分享,實現雙贏。”王倫說。
據介紹,貴人果園借助與揚大農學院、園藝園林、食品工程等6個學院建立產學研合作,建設有陳學好教授黃瓜工作室、凌裕平教授生態果蔬工作室、謝兆森教授葡萄工作室、李良俊教授水生蔬菜工作室、趙海濤教授土壤有機物研究工作室等。祁貴仁還被農業農村部聘為全國鄉村振興實踐指導師。
記者走進高郵鴨養殖龍頭企業,體驗當一天“鴨司令”——
“數鴨蛋”數出50億元產業鏈
《數鴨蛋》是高郵的生態民歌,“鴨蛋那個多得成筐裝……”這首民歌曾唱進了中南海懷仁堂。在高郵,高郵鴨養殖普遍,規模養殖場就有100多家,養殖數量200多萬只。高郵鴨集團不僅養殖規模大,還是高郵鴨良繁中心,保有高郵麻鴨種質資源。昨天,記者來到這里,跟隨基地生產負責人一起,當了一天“鴨司令”。
數鴨蛋數到手酸爽
高郵鴨集團副總經理查安春介紹,高郵鴨養殖已高度自動化,每天飼養工作主要是撿拾鴨蛋、打掃籠舍衛生,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巡鴨”。每天一上班,工人就要到“蛋庫”去“數鴨蛋”(撿鴨蛋)。
蛋鴨大都是晚上產蛋,因此,每天早上的撿蛋任務較重。鴨蛋可以自動滑到籠舍邊的傳送帶上,并通過傳送帶直接傳遞到蛋庫。記者和兩名撿蛋工人站在傳送帶旁,這傳送帶就相當于一條流水線,我們的工作就是把鴨蛋從傳送帶上撿拾到筐子中。
“可別小看撿鴨蛋的工作,既要眼力又要有巧力。”高郵鴨集團蛋鴨生產基地負責人李正宏說,“眼力,是要將破蛋挑出來,不然在運輸途中蛋液流出來會污染其他鴨蛋;巧力,就是放鴨蛋既要快又要輕,放重了鴨蛋會破損。”
“你不相信?來來來,你跟我們工人比比看。”李正宏笑著安排比賽。果然,記者撿拾鴨蛋的速度怎么都趕不上工人。工人每只手一次可拿3枚甚至4枚,而記者只敢拿1枚或2枚。當天,記者和工人們一起撿拾了3000多斤2萬多枚鴨蛋,數鴨蛋數到手酸爽!
“我們這里的鴨蛋撿拾好以后,就運送到鴨蛋加工廠,在那里制作咸鴨蛋、松花蛋等。”查安春說,高郵的鴨蛋主要以腌制咸鴨蛋為主。
“鴨護工”還得眼力好
每只鴨子的健康關乎整個籠舍鴨子的安全。查安春說,相比其他勞動,他們最關注的工作是“巡鴨”,“這很考驗眼力,要能一眼看出哪只鴨不對勁。”
“鴨子的健康,主要靠預防。”李正宏介紹,每天他們會多次巡鴨,“鴨子吃食的時候要看,不吃的時候也要觀察。吃食的時候看吃得正常不正常,不吃食的時候要觀察它們精神狀態好不好。”李正宏說,有經驗的“巡鴨人”,一眼就能發現表現異常的鴨子,“一發現異常,我們就要把它從籠舍隔離出來,以保障其他鴨子的安全,巡鴨人其實就相當于‘鴨護工’,護理它們的健康生長。”
在李正宏的帶領下,記者也當了一回“巡鴨人”。一邊走,一邊觀看這些蛋鴨。見有陌生人來到,蛋鴨們有些許反應,一路走去,籠舍里的鴨子“嘎嘎嘎”叫個不停。
“巡鴨人首先得讓鴨子們熟悉他。”李正宏說,這樣的好處是鴨子們幾乎沒有應激反應,有利于它們的健康生長。
“其實,還有其他很多工作。”李正宏介紹,如繁育工作、防疫工作等,都是鴨場的日常工作,“如鴨苗孵化出來后,我們要挑選雄鴨雌鴨,那也相當需要經驗。”
“鴨蛋好吃,‘鴨司令’不容易當。”記者不禁感慨道。
“鴨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在結束“鴨司令”工作后,記者又了解了鴨產業的現狀。查安春說,高郵鴨集團依托良繁中心與鴨業養殖基地資源優勢,大力推動鴨業產業從種養環節向農產品加工流通等二三產業延伸,推動鴨業全產業鏈發展和多功能發展,“我們引進現代化、智能化的生產工藝,提升食品加工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實現飼養管理、蛋品檢測、加工包裝等環節數據化、可視化以及產品多元化、口味多樣化(如低鹽蛋、烤鴨蛋等個性化產品);加快推進食品加工項目建設,研制開發鴨肉深加工產品,填補鴨肉制品深加工短板。”
目前,高郵全市現有各類蛋品和鴨肉加工企業300多家,羽絨服裝加工企業200多家,年加工蛋品10億枚,加工鴨肉制品200多萬只,“高郵鴨蛋”“秦郵”“紅菱”等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高郵鴨已形成育苗、養殖、加工、科研、物流、旅游、服裝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帶動農戶增收達2億元,鴨產業鏈經濟規模突破50億元,品牌價值超265億元。”高郵農業農村局畜牧科負責人姚海飛表示,高郵鴨業經濟的發展壯大,是高郵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因為高郵鴨,高郵獲評“高郵鴨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高郵鴨江蘇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通訊員 趙宏甲 孫倩 記者 陳高飛 丁佐春 向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