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制造強省,離不開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撐。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歷史性窗口期,江蘇作為以實體經濟為根基的制造業大省,正以“1650”產業體系建設為戰略抓手,推動政策資源精準滴灌重點產業。
“1650”產業體系,指的是江蘇省在“十四五”時期重點打造的16個重點產業集群、50條重點產業鏈。如何將戰略藍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就需要推動政策資源向重點產業傾斜——
以常州為例,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常州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支持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城市名片。常州也不負眾望,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游企業達3440家,數量居全國之首,新能源產業規模突破8500億元。
保障產業體系建設,我省建立“六個一”工作推進機制,即每個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都配備一個工作方案、一個專家委員會、一個促進機構、一個重點企業庫、一個關鍵核心技術清單和一個政策支持體系,確保政策資源精準投放到產業發展最需要的地方。
在機制創新的推動下,江蘇的集群培育體系逐漸完善——去年,省工信廳提請省委、省政府印發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進一步優化“1650”產業體系,在總體穩定的前提下,新納入低空制造、生物藥及生物制造、先進計算、精密儀器儀表等產業鏈,加快打造新能源等5個世界一流、物聯網等5個國際先進、航空航天等6個全國領先的集群培育方陣。
面對產業向新需求,我省“一群一策”制定培育提升行動計劃,出臺支持機器人、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儀器儀表、第三代半導體、低空制造等產業發展政策舉措;“一群一品”開展高端紡織、工業母機、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產業鏈專場對接活動。
既要強群壯鏈,也要優化布局。去年,我省印發實施“1650”產業體系強鏈補鏈延鏈行動方案,明確16個集群重點發展方向以及各集群重點承載區域,引導各地合理布局、錯位競爭;指導南通泰州揚州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集群、泰州連云港無錫生物醫藥集群、蘇州無錫南通高端紡織集群等國家級集群跨區域合作。
去年11月,新一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勝出名單出爐,蘇州高端科技儀器、鹽城常州宿遷淮安光伏、蘇南特鋼材料等3個牽頭集群和我省參與的長三角大飛機集群勝出,入選“國家隊”。至此,江蘇牽頭和參與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累計達14個,新增數、總數均為全國最多,并實現13個設區市全覆蓋。
眼下,我省工程機械、高端紡織、光伏等產業已躋身全球“頭部”,動力電池、海工裝備、新型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全國領先,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正穩步向世界級攀升。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許愿 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