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普及的道路上,電池壽命短、續航里程不足以及安全方面的隱憂,讓消費者選擇時有所顧慮。在蘇州昆山,有一家企業正全力破局,致力于攻克這些難題,它就是全球固態鋰電池產業化領跑者——清陶能源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系列報道《向新圖強顯身手——民營企業一線調研》,今天一同走進清陶能源,探尋其背后的創新密碼。
走進清陶(昆山)能源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寬敞明亮的展廳,一塊塊厚筆記本大小的藍色電池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副總經理兼清陶研究院院長何泓材介紹:“這款電池是我們和上汽聯合打造的,面向乘用車實現長續航的一款電池,單體的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裝在整車上可以讓續航超過1000公里,使得我們用戶很大程度上消除里程焦慮。”
別看它體積小,但只要在新能源車上裝上約200塊,就能實現充電10分鐘續航增加400公里,最大續航里程達到1083公里的驕人“戰績”。“我們這個電池在能量密度提升的同時,安全性能還是很有保障的。我們的電芯、整包都是通過了針刺,還有一些嚴苛的像熱蔓延這樣的測試,讓我們的用戶在使用的時候,消除里程焦慮的同時,也減緩安全焦慮。”何泓材說。
展廳大屏上,“以市場需求為牽引,全面深度布局兩大領域”的標語格外醒目,指引著企業前行的方向。自2016年創業之初,清陶能源就敏銳地察覺到現有的新能源汽車電池壽命短、續航里程不足等發展瓶頸,將解決這一行業痛點作為企業發展的著力點。
清陶(昆山)能源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清陶研究院院長 何泓材
創業8年里,這支來自清華大學的創業團隊,始終秉持“行勝于言”的校風,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對科研的執著堅守,將實驗室里的理論成果一步步轉化為實際產品,讓清陶能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闖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當時電池行業,傳統鋰電池已經有非常好的基礎,如果說你還是采取一些跟隨的技術,是完全沒有機會的,所以我們想辦法去創新。”何泓材回憶,“我們最早決定去做固態電池產業化這個事情的時候,全世界確實沒有先例可以借鑒。那個時候我們自己實驗室能夠做出一些小的樣品,性能還不多,于是基于實驗室的這種基礎,我們朝著產品應用去開發。”
從成功建設國內首條固態動力鋰電池量產線,到完成第一代固態電池研發裝車,讓固態電池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再到產業化項目落地生根,通過不斷加碼布局,清陶能源逐步成長為估值超200億元的“全球獨角獸企業”。
如今,在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的浪潮下,他們依然在固態電池這條賽道上奮力奔跑,為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期待能為廣大消費者帶來更優質的新能源汽車使用體驗。何泓材說:“現在和未來,我們一直持續在固態電池這個方向上加大投入,建設我們的產能,向用戶去推廣安全性更好,更耐用的電池產品,希望能夠讓技術賦能行業發展,以更優質的產品支持新能源產業的進步,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來源: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查多 蘇州中心站 編輯/郭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