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劉純銀
長江與運河在這里縱橫交匯,吳韻漢風與南秀北雄在此相融共生。占全國1%陸域面積的江蘇,以6%的人口創造出10%以上的經濟總量,數字背后涌動的是五千年文明的深沉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五次親臨江蘇考察,從擘畫“強富美高”宏偉藍圖到勉勵“走在前、做示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兩會期間,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提出了“人文經濟學”的重大命題。這些年來,全省上下牢記囑托,以文化基因重構新時代發展坐標,在“人文與經濟”共舞中探尋高質量發展密碼。
創新為梭,織就文脈新圖景。清名橋畔的科技光影與蘇繡團扇相映成趣,錫劇唱腔與電子音律在太湖煙波中共振。乙巳年春晚無錫分會場的文化奇觀,恰是江蘇文旅融合的生動縮影。春節假期全省6120.92萬人次的游客潮涌,490.24億元的旅游收入,彰顯著傳統文化現代表達的強勁勢能。
在蘇州絲綢博物館,文化超算系統正喚醒沉睡的孔雀鴛鴦紋樣,80后繡郎張雪用溫感裝置讓蘇繡“活”起來。南京小西湖街區里,昆蟲博物館與市井煙火比鄰而居,古建筑保護與生活方式更新達成微妙的平衡。這種創新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對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碼——無錫拈花灣禪意美學通過無人機編隊征服海外觀眾,民族舞劇《紅樓夢》全球巡演超300場,傳統正在成為最時尚的國際語言。
底蘊為基,重塑發展范式。昆山元宇宙產業園里,“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區就是產業鏈”的標語揭示著人文底蘊與現代產業的深度融合。這座城市以“容得失敗”的胸懷培育出估值超百億的清陶能源,如今又以“鏈式思維”集聚80余家元宇宙企業。常州將“三頁PPT造車”的創業傳奇轉化為萬億新能源產業集群,更用主題人才公寓和音樂節IP構建青年友好型城市生態。
江蘇的發展韌性源于文化鑄魂。蘇州的“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三大法寶,本質都是文化基因的時代轉化。南京鋼鐵將“鋼鐵之旅”轉化為工業旅游新場景;無錫馬拉松借“櫻花季”疊加高品質賽事“金名片”,帶動經濟效益2.8億元;興化垛田農業遺產帶動6萬人就業。當人文底蘊轉化為生產要素,城市發展便獲得了超越GDP增長的精神動能。
文明為帆,開啟融合新程。常熟辛莊鎮的新風禮堂里,北宋范仲淹的義莊精神正轉化為現代移風易俗實踐。四百多場喜宴節省千萬元的數字背后,是“先憂后樂”精神的當代詮釋。窯灣古鎮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中,退休教師用烙畫技藝傳承文明薪火,十支志愿服務隊如運河支流滋潤百姓生活。這種社會治理創新,在淮安化為紅色基因的校園傳承,在南通成為新童謠創作的文化自覺,在蘇州演繹為古宅新生的空間革命。
江蘇書展14屆耕耘,培育出90.34%的居民閱讀率,“志愿江蘇”“誠信江蘇”建設讓傳統美德煥發新彩。從馬莊村的文藝合作社到平江路的非遺工坊,文化正成為社會治理的柔性力量。全省13個設區市、16個縣(市)創成全國文明城市,總數和占比均居全國第一,見證著物質與精神共生的治理智慧。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新時代新征程,這片創造了全國十分之一經濟總量的土地,定會以文化為鑰,開啟高質量發展的新境界,繼續書寫人文與經濟相生相長的精彩答卷。(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