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我們探索月球、行星和整個太陽系,就是在太空有組織地開展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我們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赤接受現代快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希望未來更多基礎研究的成果能夠帶來技術上的突破,并盡早地轉化為產業應用,“就像總書記要求的一樣,我們要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為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空間科技人應有的貢獻。”
作為我國探月工程四期的首席科學家,王赤還透露,我國月球與行星探測工程的天問二號今年上半年將擇機發射,開展我國第一次小行星采樣返回任務和主帶彗星的探測。
王赤代表
天問二號上半年擇機發射
我國第一次小行星采樣返回
王赤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同時也是探月工程四期首席科學家。“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了‘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我們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王赤還透露說,預計今年上半年,我國的小行星探測任務——天問二號將揚帆啟航。據悉,天問二號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實施小行星2016HO3伴飛、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311P伴飛探測等多項任務。
“這也是我國第一次到小行星采樣返回,對于我國深空探測來講,是一個里程碑事件。”王赤表示,回去之后要傳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凝心聚力,嚴慎細實,真抓實干,確保探測任務圓滿成功。
DeepSeek橫空出世
是中國科技界的“厚積薄發”
嫦娥六號首次月背采樣、國產DeepSeek大模型橫空出世、人形機器人舞動春晚火爆出圈……從原創突破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我國科技成果不斷涌現,令世界驚嘆。特別是隨著DeepSeek面世,AI已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最熱門的議題。
在王赤看來,DeepSeek表面上看起來是突然出圈,背后其實是我國科技界長期積累的厚積薄發,甚至會帶來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回顧整個人類發展歷史,每一次產業革命都以基礎科學創新帶來的技術突破為標志。”王赤認為,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智能化的工業革命的萌發期,DeepSeek等人工智能也許就是新一次工業革命到來的前兆。不過他也強調,DeepSeek本身也有局限性,更多的是基于統計規律的現有知識的歸納和利用,但人工智能確實是目前生產力范式改變的催化劑。
智能化自主控制
是未來深空探測的重要方向
未來深空探測,人工智能將扮演怎樣的角色?王赤認為,智能化自主化控制,一定是未來深空探測的方向。“特別是到火星、木星甚至是太陽系的邊界,距離非常遠,地球人不可能實時操控,需要我們的探測器變得智能化,能更加自主地執行任務。”在他看來,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將會發展出各種各樣的智能體,賦能各行各業和百姓生活。
今年全國兩會,王赤帶來的建議也與其研究的領域有關。“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空間時代,我國現在有上千顆衛星在天上運行,如何來保護這些空間基礎設施的運行安全和提升效率,就需要提高空間天氣的保障服務能力。”他希望國家層面能夠進行頂層設計,通過統籌謀劃,建立國家層面的空間天氣規劃和行動計劃。同時,建立天地聯合一體化的空間天氣監測體系,建立空間天氣預報大模型,提高預報的水平和精度,提升我國空間天氣的綜合保障服務能力。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徐紅艷 徐蘇寧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