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朱波
新質生產力、新興產業、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新型消費、新型文化業態、新的投資空間、新的就業機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是一幅以“新”為底色的發展藍圖,處處彰顯著我國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創新魄力與戰略定力。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同于傳統生產力對要素投入的依賴,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為驅動,通過技術、制度、人才等全要素協同,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躍升。報告提出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這些領域不僅是國際科技競爭的制高點,更是中國經濟“質的突圍”的重要抓手。
智能終端與制造裝備是重塑產業生態的“硬核支撐”。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與電腦、智能機器人等產品的規模化發展,標志著消費電子與工業制造的深度融合。為加速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報告提出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服務商,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這種通過終端產品激活市場需求,以智造裝備夯實產業基礎的“軟硬結合”路徑,有助于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
報告中的“新”不僅體現在經濟維度,更滲透社會肌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通過土地制度改革與數字技術應用,推動農業從“分散經營”轉向“集約創新”;新型文化業態則以健康網絡生態、數字文化產品為抓手,既守住意識形態陣地,又釋放文化消費潛力。這種城鄉虛實空間的同步革新,彰顯了發展觀的升級——經濟增長必須與社會進步同頻共振。
高“含新量”的藍圖,離不開制度創新的托舉。報告提出深化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打通要素流動卡點堵點;財稅改革中,4%的赤字率創近年新高,資金精準投向“硬科技”與民生短板,體現“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平衡。此外,“人工智能+”行動與數據跨境流動規則的完善,既釋放創新活力,又筑牢安全底線。這些制度設計,必將為“新”的萌芽提供土壤與護欄。
用“新”作答時代之問。政府工作報告的“含新量”,本質是中國對“發展之問”的主動應答。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科技革命加速的大背景下,“新”既是破局之鑰,也是立勢之基。以創新突破增長瓶頸,以變革重塑競爭優勢,以包容共享發展成果。當新質生產力穿透傳統產業壁壘,當智能終端連接起億萬消費者的生活,當新型農村托起共同富裕的夢想,“新”不僅是經濟指標,更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價值坐標。(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