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保護生態環境
【總書記囑托】 “要在堅守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確保南水北調水源安全等方面盡職盡責。”
【報告劃重點】 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代表委員之聲】
“我們將牢記囑托、一體把握,努力在新征程上創造新業績,認真落實黨和國家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部署要求,以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為目標,以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為動能,以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為動力,以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抓手,持續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努力在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全國政協委員、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蔣巍說。
近年來,江蘇堅持把太湖治理作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工程。蔣巍表示,我省把統籌好太湖地區的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與全流域、全鏈條的治理緊密結合起來,把跨區域的“山水林田湖草”共保聯治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久久為功推動太湖治理這個“標志性工程”取得標志性成效。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耐心和定力。蔣巍介紹,江蘇省正按照國家戰略部署,推動美麗中國省域布局,為此還要做好“三項工作”——
首先是目標引領,圍繞美麗中國建設的要求,把握好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的實施步驟,把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協同并進的路徑統籌探索出來。其次是明確中心任務,統籌好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氣候污染變化應對以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第三是做好推動實施,制定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規劃和方案,明確成效指標和評估辦法。
【一線傳真】
湖光瀲滟、鷗鷺翩躚,水中銀魚同遠處的水上風亭“碧玉螺”相映成趣……近日,鎮江游客朱曉琴駕車前往無錫市濱湖區十里明珠堤游玩。“太湖的水,清得透亮,美得醉人!”朱曉琴說,這是她第二次到十里明珠堤,“這里停車方便,附近有休閑驛站、健身步道,可以近距離欣賞太湖美景。”
歷經多年科學治太,如詩如畫的湖山美景重現靈動與生機。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濱湖區所涉的太湖北部湖區水域總磷濃度達到2007年以來最低水平,湖體平均水質30年來首次達Ⅲ類、首次達到“全年良好”湖泊水平,連續17年實現安全度夏;13條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優Ⅱ比例達到61.5%,同比翻番;藍藻密度、面積分別下降17.5%和15.8%,水生生物多樣性指數首次升至優秀等級、“太湖三白”資源量增長3倍。
“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太湖流域的漁業生態,需要科技賦能。”濱湖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宋超說。2020年起,濱湖區正式啟動“智慧監管”建設,在江蘇率先建成湖域雷達監管系統,守護萬頃碧波。今年2月,太湖北部湖域監管指揮調度中心正式投用,20處全景高清攝像機如“生態哨兵”般矗立在從壬子港至龍頭渚的湖岸線,全天候助力太湖生態與漁業資源保護。
作為治太保源的前沿陣地,濱湖正以更高站位扛起治太使命,緊盯“太湖濱湖水域水質實現根本性好轉”這一目標,從流域治理、降磷控氮、應急防控等三方面發力,守護太湖安瀾。2025年,濱湖將聚焦蠡湖、梁溪河、直湖港、長廣溪“四大流域”,加快推進第一批5大類34個市重點治太工程;持續提升污水收集處理率,重點實施胡埭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馬山污水處理廠系統化治理;加快“數字太湖”智慧感知平臺建設,加快形成“專業化隊伍、機械化打撈、工業化處置、資源化利用”藍藻治理新格局,確保太湖連續安全度夏。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付奇 房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