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植樹添綠正當時。2025年,江蘇省計劃完成造林綠化18萬畝。江蘇以平原為主,經過多年植樹造林,林木覆蓋率上升,造林綠化空間越來越小,沿海地區廣闊的鹽堿地成為綠化“潛力股”。記者采訪發現,鹽堿地上造林不僅要種活,還要兼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近年來,江蘇因地制宜挖掘鹽堿地造林潛力,同時不斷摸索提升生態碳匯能力。
改良土壤提高成活率
在大豐區林場南場7排,皂莢、苦楝、落羽杉等苗木迎風而立。“2023年以來林場新造林近4000畝,成活率超過90%。”大豐區林場場長周曉春說,林場近沿海,土壤堿性重,為提高造林成活率,栽種前要挖溝筑壟,疏通四周水系排水降鹽,種植牧草疏松土壤,并施用有機肥、復合肥等,提高土壤養分含量,如今林場大部分鹽堿地含鹽量已降至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
“林場原來楊樹比較多,但楊樹速生、抗風能力弱,臺風一刮容易倒。這幾年林場不斷優化調整沿海造林綠化的樹種結構,選種耐鹽堿、耐瘠薄、抗逆性強的適生喬木樹種,提高珍貴鄉土樹種、彩色樹種在沿海綠化中的比例。”周曉春說,今年林場計劃新造林1200畝,其中鹽堿地成片造林600畝,目前已完成90%的苗木栽種。
“要造林,先整地。你看這地板結的,非常硬,含鹽量大概在千分之六左右,小樹苗根本長不起來。”江蘇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沿海防護林試驗站站長隋德宗用力跺了跺腳下的鹽堿地,他告訴記者,過去在鹽地上造林,都是通過挖溝、抬高田起壟降低土壤含鹽量,目的就是要打通水系,讓降雨過后滲出的鹽分及時流走,減少根系與鹽接觸。“不做壟的比做壟的成活率差一半以上,目前是壟高70厘米左右,起好后,在土里再放上有機肥做隔鹽層,讓剛移栽的苗木局部感受不到鹽堿,短期保成活,等壟里的鹽降下去,長期能長得更好。”隋德宗說,省林科院還研制了專門起壟的機械,提升冬春造林效率。
優選珍貴彩色樹種
駕車前往省林科院沿海防護林試驗站的路上,途經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隋德宗指著遠處零星的幾棵烏桕告訴記者,這些正是鹽堿地造林樹種選擇的依據之一。
“剛開始選耐鹽樹種的時候,我們把文獻上查到能耐鹽的,還有江蘇沿海地區有天然分布的樹種都收集過來。麋鹿保護區里人為干擾少,有自然落種生長的樹,我們就觀察哪些樹能適應當地環境,再從中選一些有景觀價值、經濟價值的,這樣一舉兩得。”隋德宗說,初期挑選了七十多個樹種,經過實地試種,將范圍縮小到烏桕、楝樹、榔榆、皂莢、柘樹、檉柳等鄉土樹種,再進一步進行培育改良,目前已選育出耐鹽楝樹、烏桕和榔榆等林木良種及新品種19個。他舉例說,烏桕秋天樹葉呈現出黃、紅等多種顏色,觀賞效果好;柘樹材質堅硬,和紫檀齊名,木材珍貴;灌木柳樹生物量大,可以開發成生物質能源;苦楝樹果可以提取出苦楝素,加工成生物農藥、消毒劑等等。
沿著國道228行駛,經過鹽城林場,一排排高大秀美的中山杉整整齊齊,秋冬季葉色變紅時引人駐足。“中山杉由落羽杉和墨西哥落羽杉雜交而來,耐水濕、耐鹽堿,在長江流域推廣種植了二十多年,江蘇沿海防護林里也很多。墨西哥落羽杉更耐鹽堿,這幾年,我們引入了更多墨西哥落羽杉種質資源,作為母本雜交育種,選出更耐鹽的品種。我們還測了落羽杉全基因組,尋找耐鹽堿基因,為將來分子育種做準備。”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華建峰介紹。
探索生態碳匯能力
在沿海防護林試驗站內有一塊草樹共生的林地,這是南京林業大學與省林科院共建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BEF)大型試驗平臺。
“我們還專門留了一塊地什么都不種,作為參照,這樣能夠更加精確地評估造林措施的綜合生態效益。”南京林業大學碳中和與生態產品價值化研究中心主任葛之葳說,鹽城濱海濕地這片區域很特殊,幾百年來向海延伸形成陸地,是我省造林綠化和碳匯林營造的潛力地區,但這里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鹽漬化嚴重,植被自然生長速度慢。為了研究改良土壤、植被恢復等生態修復方式,如何影響區域碳匯能力及生物多樣性保育功能,項目組搭建大型野外實驗平臺。2022年春天,項目組種下了120畝碳匯試驗林,包括白榆、苦楝、中山杉、烏桕、榔榆等6個樹種,并配合生物質炭添加、紫穗槐等灌木復層混交試驗。
“碳匯是一個切入口,要整體提升其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很多外來物種在鹽堿地上也長得起來,但純粹的地帶性植被,更利于生態系統穩定,同時還要兼顧沿海防風、土壤改良、生境改善等生態服務功能。”葛之葳解釋說,項目組設計構建純林、2樹種混交林、4樹種混交林、6樹種混交林共37個配置模式,栽種喬木5328棵,構建了222塊樣方。種下樹三年多,他們發現當樹種混交時,病蟲害發生率相對偏低。“這么短的時間、這么小的區域范圍內都能看出差異來,可見生物多樣性對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多么重要。”葛之葳說,生態演替往往以百年計,種樹成活意味著研究剛剛開始。人工林營造如何配置樹種才能增匯,在土壤里添加生物碳能否增匯減排,要解答這些問題,還需要在這個平臺上持續監測。
今年下半年,試驗林里將放置上自動監測系統,依靠太陽能和風能復合供電,自動靜態箱收集土壤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激光雷達探頭收集喬灌草生物量數據,雨量桶、輻射儀收集環境因子,實時監測生態系統綜合碳匯效益。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靜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