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揚州:數字賦能讓春灌“一鍵直達”,260萬畝冬小麥喝足“返青水”

隨著天氣回暖,揚州自沿江高沙土到沿運里下河廣袤農田,陸續進入春耕春灌時節,冬小麥迎春需要“返青水”解渴。

日前,在高郵市三垛鎮俞胡村一片麥田邊,筆直的水渠里,水流像一列滿裝的貨運火車,從種田大戶韓選文身邊飛奔而過。

“跟前這塊田乍一看泥土表面是干的,其實含水正適合小麥生長;隔壁那塊地就差了水分,需要灌溉了。”老韓查看了多塊麥田,大致判斷出需水灌溉情形,明明可以順手拉開閘板給田里漫灌,他卻掏出手機向水務站申請灌溉用水計劃。

“大田灌溉還講用水計劃?”“當然。而且也不是你要多少就給多少,得要專業測量確定實際需水量,再由上級合理合時配水調度。”老韓告訴記者,以前那種“用水一聲喊、排水拉閘板”的大水漫灌早就行不通了,灌區管理處搞了新技術,哪塊田里是不是需要水,要多少,都有專業設備測量,種田戶提出的用水需求只能作為參考。

“數字大腦”當管家

農田灌溉,最大的難題是既要保耕又要節水。揚州又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要將這“一碗水”端平殊為不易。

冬小麥是旱作物,田里既不能太干也不能受淹,如何測算一畝地不同時段的需水量?這個問題,高郵灌區數字孿生系統可能會告訴你:每一塊地都不一樣。

里下河地區大多數農田比較分散,而且還高低不平。比如到了栽秧季,大運河堤腳下的田塊秧苗頭頂都淹沒了,東北角“翹尾巴田塊”還不見一滴水,有的地方,隔一塊田埂就是旱澇兩重天。


“數字大腦”的水情監測圖

不解決這個問題,難保糧食豐產和農民增收。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去年秋收季,高郵灌區啟動新建了數字孿生和業務應用兩大信息平臺,相當于一個“數字大腦”,里邊裝入“遙感監測、土壤墑情監測、氣象預報”等數據信息。高郵灌區管理處主任胡錦輝解釋說,日常運行中,哪塊田種了什么作物,這些作物每個生長時段的土壤水分含量和實時需水量,都能通過大數據分析出來,由灌區發出“用水早知道”配水調度時間表,通過手機傳入千家萬戶,讓用水就像搭乘火車,按時刻表走就能“一鍵直達”。

做法已在全省灌區推廣

揚州現有26個大中型灌區,其中高郵灌區屬于“資歷”最老、技術最先進的灌區之一。該灌區依托大運河沿線8座引水閘洞實現自流灌溉,通過所屬干渠9條、支渠124條和斗渠3250條,總覆蓋面積達649平方千米,中間還配建了9座提級補水站,解決自流灌不上“翹尾巴”的難題,實現有效灌溉面積50.46萬畝。

哪塊田里“渴”,灌區的“數據大腦”就有反應,隨后發指令,安全優質的水源按計量一級級輸送入渠,經由一道道大小水渠灌溉農田。需水的農田只需開閘板,反之閘門緊閉,既不會“跑冒滴漏”,真正做到了將“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落在了實處。

在前不久召開的全省農村水利與水土保持工作會議上,省水利廳認定高郵灌區通過建立感知、操作、決策一體化“數字大腦”決策“用水早知道”一系列經驗做法,為灌溉制度的創新,明確要求在全省灌區借鑒推廣。

260萬畝冬小麥喝足“返青水”

糧食安全,根本在灌。尤其春灌,事關全年。春灌后土壤耕層變得疏松,透氣性好,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動,增加土壤團粒結構,改良土壤耕性……只要春耕能夠“灌溉得當”,不僅能夠調節土壤氣溫、減少凍害,還能通過灌水浸田,防治水稻螟蟲等蟲害。也就是說,春灌工作的開展情況直接影響著糧食的增產保質。


田邊的水渠

受去冬今春以來有效降水持續偏少影響,揚州市水利局實時研判、春節前即開展部署動員,開春后指令全市26個大中型灌區啟動春灌灌水補水;各地采取有效措施,科學優化用水管理,組織灌區內所有干支渠道完成疏通清障,對水閘、泵站和渡槽等配套建筑物開展運行維護,保障渠系暢通、運行安全,讓水調度更加精準、智能。

記者獲悉,截至2月底已累計灌水1.15億方,灌溉面積達260萬畝。

通訊員 盛蓉 記者 周晗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