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在這里,讀懂“最”江蘇|蘇州:人文經濟最相融

編者按:江蘇,是硯池邊暈染開的千年水墨,也是運河上躍動著的時代波光。這里既有槳聲燈影里的婉約詞韻,也有江海奔涌間的壯闊詩行。

十三座城,十三卷風華。如果江蘇是一幅畫,你最想看哪一幀?即日起,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在首頁首屏重磅推出《在這里,讀懂“最”江蘇》專欄,讀懂江蘇、解碼城市,歡迎投稿、評論,我們將擷取動人片段,嵌入這幅永不完卷的“千里江山圖”。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不到姑蘇,怎見錦繡江南?

三月的蘇州,草薰風暖,萬象更新。古城平江路上,昆曲《牡丹亭》一唱再三嘆,古老水磨腔依舊回響不絕。

步入新時代,千年姑蘇一面以文脈傳承賡續傳統詩情,一面以科技創新造就現代繁華,精繡一個人文與經濟共生共榮的“雙面繡”城市。

“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提出“人文經濟學”的重大命題。同年7月,總書記考察蘇州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的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再次強調,“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蘇州工業園區

勇立時代潮頭,引領發展方向。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上,蘇州奮力走出人文經濟學新實踐。2024年,蘇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7萬億元,增長6.0%,增速居全國GDP萬億級城市前列。

迎著春風,闊步前行。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蘇州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知重負重、知責擔責,以實績實效為全省挑大梁多作貢獻。

人文協奏未停歇

“蘇湖熟,天下足”,一句經久流傳的古諺,揭示了“人間天堂”的經濟底色。既崇文重教又重工重商,是這座城市從古至今的獨特發展模式。今日之蘇州,人文與經濟的協奏曲未曾停歇。

晨霧未散,蘇州古城32號街坊已迎來新一天的生機。剪金橋巷58號,“客廳·parlor coffee&bar”主理人徐奇推開老宅雕花木門,咖啡香與酒香便氤氳開來。在這片0.24平方公里的街坊,傳統蘇式宅院與現代產業深度相融——哇牛資本等20余家金融投資機構入駐小院辦公,蘇式花窗內傳出業務研討聲。以“金融街坊”為產業定位,創意小店、會客空間與金融沙龍等讓“院落經濟”在32號街坊生根發芽,“活著的古城”在這里成為實景。去年,32號街坊保護更新項目成功入選習近平文化思想實踐案例。

古城32號街坊

從古城“微更新”到全域“大棋局”,蘇州人文與經濟融合發展之道愈加寬闊。

來到太湖南岸的開弦弓村,費孝通筆下的“江村”迎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熱潮。開弦弓村黨委書記夏志驍向記者展示了一款“研學江村”手機小程序,“這款產品是充分挖掘訪客研學前、中、后各階段需求,整合學、食、住、游、購等研學要素所打造的”自此,江村“農文旅+研學”有了一站式服務總入口,不僅提升了旅游接待水平,也直接帶動村級經濟的大幅提升。去年,開弦弓村共計接待游客22萬人次,村級經營性收入達到800萬元。

春暖花開,蘇州太湖洞庭山茶山疊翠、茶香氤氳,大名鼎鼎的碧螺春茶進入繁忙采摘期,成千上萬的“茶粉”慕名而來,只為嘗上這口“春天的味道”。這杯香飄千年的中國名茶,直接帶來3.96億元年產值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文旅消費。

人文經濟融合發展,并不僅僅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蘇州始終將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蘊與現代經濟發展需求有機結合,用人文智慧激活經濟。

沿著古城一路向東,昆山巴城鎮的百年老街因央視熱播劇《北上》出圈。劇中茶館、碼頭等多處場景即將完成修繕改造,游客在飛鳥北上茶館品茗時,可以一覽百年前運河漕運盛景。正如劇中講述的城鄉蝶變,作為取景地的巴城也在演繹著“產城人文”深度融合的新敘事:去年,規上工業總產值首破2000億元大關、進出口總額首破200億美元、全國千強鎮排名一舉躍升11位至第十五名。

暮色中的蘇州影視產業園依然燈火通明。因承擔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四分之一鏡頭而迅速走紅的紅鯨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內,動畫師正在打磨新產品。在這家企業的帶動之下,蘇州影視產業園加快打造集電影、綜藝、動畫動漫、CG特效、影視中后期制作以及專業人才培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影視動畫數字化產業集群。

解碼共生新范式

2月28日下午,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游人如潮,在此舉辦的2025人文經濟蘇州論壇,重磅發布蘇州人文經濟創新實踐與自主知識成果——《蘇州奇跡的人文經濟學》《蘇州人文經濟學典型案例庫》,成為蘇州人文經濟學研究工程的階段性成果展示。

人文經濟學引領新蘇州。時針撥回到2023年底,蘇州第一時間構建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社科理論界和有關部門共同承擔,并吸引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參與的人文經濟學研究工作格局。蘇州還把“深化人文經濟學研究”明確寫入市委全會《決議》,制定出臺《蘇州市人文經濟學研究工程實施方案》,將其作為文化強市“811”工程的首要任務高標準推進。

回首改革開放40多年歷史,“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這“三大法寶”的實踐突破,賦予蘇州勇立潮頭的蓬勃力量,構建起蘇州經濟韌性背后的人文密碼。新征程上,蘇州深刻認識到,正是人文特質在改革開放中創造性轉化成為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因素,奠定了蘇州再度崛起、創造現代文明的基礎,由此也下定決心,讓人文經濟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底層邏輯。

文化是魂,魂立則業興。

全國文明城市策源地張家港把文明真正變成城市的內涵品質和日常敘事,綜合實力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前三名;“江南福地”常熟秉持時代傳承的文化積淀和勤勞奮進的精神加持,構建新時代的幸福江南魚米之鄉,工業投資連續多年領跑全市;“德企之鄉”太倉用開放包容的人文傳統塑造“幸福金太倉”,德企總數已突破550家。

文化是根,根深則葉茂。

去年5月,蘇州數據資源法庭揭牌成立,至此已形成知識產權法庭、破產法庭等六大國字頭專業法庭,成為蘇州營商環境的剛性支撐。蘇州已連續五年獲評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城市。

蘇州李公堤創意文化街區雕塑作品《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

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蘇州不忘文教兼修、以文聚才,塑造“人才友好”的城市特質。3月13日,蘇州啟動“校園蘇州日”活動,攜上萬個優質崗位走進清華、北大等高校,亮出《2025蘇州創新創業指南》,向全球人才傳遞“產業厚度托舉創新夢想”的誠意。此前,蘇州對外發布消息,即將啟動2025年“蘇州青年科學家”申報工作,面向全球評選與蘇州產業高度融合的創業創新科學家20名。目前,蘇州人才總量超407萬,匯聚C9高校等30余家國內外知名院所。

作為一片創業創新創造的沃土,蘇州把獨特的人文精神特質積淀內化為人的自覺規范和行為準則,孕育出一大批敢闖敢試的民營企業。

2月17日,民營企業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恒力集團董事長、總裁陳建華受邀參會,向全國展示蘇州民營企業的風采。“在恒力,有兩點‘始終不能變’:一是‘家國情懷’,二是‘實干精神’。”陳建華表示,恒力始終堅持“立足主業,堅守實業”,全力以赴在實體經濟上精雕細琢。眼下,恒力連續新建三個年產20萬噸的車間,加速“智改數轉網聯”,將蘇州產業園打造成為國內智能化程度最高、全球產能最大的工業絲生產基地。蘇州已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高地,走出了恒力集團、盛虹控股集團、沙鋼集團三家世界500強企業,25家企業入圍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文脈筑基向未來

今年1月3日,蘇州再次以“新年第一會”部署新型工業化,提出全年力爭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4.8萬億元;到2026年,打造四大萬億級產業,培育15個超千億級產業,規上工業產值達5萬億元。

秉承蘇工、蘇作蘊含的“致廣大而盡精微”理念,蘇州把現代經濟發展與人文精神氣質有機結合,用韌性、耐心、定力培育壯大產業。2024年,蘇州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4.15%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到54.7%,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到80.6%,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保持全國第一。

可以說,作為一個地級市,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結合、人文與經濟共生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面向未來,蘇州以人文經濟學為鑰,致力于解鎖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的發展密碼,讓新時代的“雙面繡”大放異彩。

3月5日,獅山文化廣場迎來一批體驗低空文旅觀光的游客。直升機掠過獅子山蒼翠林海,蘇州博物館西館、科技館、獅山大劇院等文化地標在舷窗外漸次展開。這場“城市閱讀”之旅,讓在場的市民游客連連驚嘆。

獅山文化廣場

從200米的高空俯瞰,一場火熱的實踐正在開展。因高新技術、新興產業而聞名的蘇州高新區深知,城市的“筋骨”需要經濟支撐,但“氣質”必須由山水滋養,要厚植文化底蘊。

通過創意市集、無人機秀等多舉措,當地讓曾承載蘇州人童年記憶的獅子山,與城市新地標融為一體。如今,這場“還山于民”的探索還在進行中,低空文旅、數字藝術展等新業態相繼涌現,重塑著城市人文經濟生態。

蘇州,不僅以傳統文化推動現代文化文明的繁榮,更以崇文厚德塑造科技產業創新的靈魂。

作為“東有金雞湖、西有獅子山”城市軸線的重要落子,聞名遐邇的金雞湖畔也是浪潮涌動,滋養著科技創新拔節生長。2月以來,奇點光子開業,為芯片研發再添一束“光”;大金蘇州研發中心大樓、博世中國新數據中心同日啟用,外資巨頭持續“加碼”……剛剛度過而立之年的蘇州工業園區踏浪高歌,向著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進發。

人文與經濟相融共生,最終要丈量于民生溫度,更見于對平凡夢想的呵護。

“誰說展翅就要高飛,低處的飛行也是飛行,也有風聲如鳥鳴……”3月5日,昆山外賣騎手王計兵在“日知講壇”現場為200多名讀者朗誦他自己最喜歡的詩歌。來昆山多年,王計兵在送餐途中寫下6000余首詩,并受邀為央視春晚報幕。回想往事,王計兵十分感慨:“昆山這座開放包容的城市,勤勞善良的人民,給了我很多感動和創作靈感。”

人文關懷充盈在這座城市每個角落。“下了地鐵,不用出站,就能吃上熱乎飯!”“一個肉包、一杯豆漿、一個雞蛋,六塊六毛搞定早飯!”作為全國首個開設在地鐵站內的“社區食堂”,“廣濟南大食堂”于3月上旬對外營業,不少網友紛紛點贊。

北寺塔

有著“人間天堂”美譽的蘇州,已成為外來人口樂居的新家園,在1600萬服務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外來人口,大家都樂于稱自己為“新蘇州人”。

以文潤城、以文興業、以文化人,蘇州一直在深度求索。放眼未來,當人文基因全面融入城市肌理、化作發展動能,蘇州必將在新時代書寫更加光彩奪目的姑蘇繁華圖!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李仲勛 陳雨薇 秦建茹 楊麗媛

圖片來源 蘇州市委宣傳部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