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經濟大省發展得快一些,理應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這既是對江蘇民生改善工作的肯定,更豐富了經濟大省挑大梁的實踐內涵。
3月17日,江蘇省政府召開民生實事項目新聞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2024年江蘇12類55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2025年,將實施12類45件民生實事,其中計劃新實施項目數的比重為歷年最高,并且精準新增了一批群眾關注度高的項目。
釋放滿滿誠意,共安排12類45件民生實事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聚焦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江蘇持續興辦民生實事項目,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們一以貫之地強調堅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更加強調從源頭精準對接民眾需求。”發布會上,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杭海介紹,2024年省政府12類55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整體來看,不僅加快補齊了民生短板,而且責任落實細化實化,重點事項也取得了突破——
比如,針對“一老一幼”關切,新增一批普惠托育機構,開設一批“愛心暑托班”,并在具體安排上做好細化對接。比如,完成1000個以上行政村整村推進無害化衛生戶廁改造,尤其是在蘇北地區,獲得群眾實實在在的“點贊”......從江蘇各地民生實事新風景可以看到:只有將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尺”,于貼心處落地,于細微處見情,才能最終贏得群眾的幸福掌聲。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年度民生實事工作,對于提振發展信心、改善社會預期、增進民生福祉意義重大。
杭海介紹,為使民生實事項目編制工作更加貼近代表心聲、體現群眾需求,省政府委托省發改委多次赴省人大相關專委會對接匯報,向社會公開征集了意見建議,相關意見建議充分吸納至今年民生實事項目方案。
經履行相關審議程序,2025年度省政府民生實事方案作為政府工作報告附件,在今年省“兩會”期間受到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員一致好評,已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
民生實事辦什么、辦得好不好,老百姓最有發言權,同時征集之后的匯總取舍,群眾的呼聲也是第一位的。
2025年民生實事項目將繼續按照12類進行編制,包括幼有所育(3件)、學有所教(4件)、勞有所得(5件)、病有所醫(5件)、老有所養(5件)、住有所居(3件)、弱有所扶(2件)、出行便利(2件)、環境改善(5件)、文體服務保障(5件)、公共安全保障(3件)、基層服務保障(3件),整合為45件民生實事,更貼近人民心聲、體現群眾需求,釋放濃濃惠民暖意。
做好“加減法”,精準服務群眾關注度高的民生實事
從問需于民的萬千線索中精挑細選出的12類45件民生實事,是人民群眾對未來一年美好生活新期盼的最集中反映。今年的民生實事和往年有何不同?從中我們能看到哪些“新風景”?
杭海用了四個“更加”來解釋說明——
一是更加注重新事新意。今年計劃新實施項目數的比重為歷年最高。二是更加注重凝聚合力。今年民生實事項目牽頭單位共涉及21個部門,其中省委宣傳部(電影局)、省委金融辦、省商務廳等部門今年也首次牽頭負責,有3件項目為部門攜手、聯合實施。三是更加注重內涵提升。從群眾視角出發,對民生實事項目內涵進行了統一優化,把落腳點放到提升群眾獲得感、擴大受惠面上。四是更加注重軟硬結合。從設立、推進、實施的全生命周期,堅持把‘軟建設’擺在突出的位置,與‘硬投資’一同謀劃、同步推進。”
“在編排工作中,我們精心做好‘加減法’,精準新增一批群眾關注度高的項目,同時刪除或優化了一批項目,并作為部門重點工作常態化加以推進。”在新增項目方面,杭海舉了幾個例子,比如,圍繞更加注重抓好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針對高校畢業生、農業轉移人口、困難就業群體,分別新提出與需求相匹配、與規模相適應的細化支持目標;圍繞更加注重加力支持生育養育。新提出改造升級1260個可提供普惠托育服務的幼兒園,保障群眾多層次托育需求;將4G/5G地下空間覆蓋、村級物流綜合服務點建設等項目轉為部門常規工作;“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進一步升級擴圍到“實施普通公路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工程”。
杭海表示,下一步,省發改委將以務實管用的舉措落實在民生實事設立、推進、實施的全過程,強化過程管理,健全長效機制,有力有序有效推進項目實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強化民生導向,推動財政性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各項民生實事要落地生根,離不開財政“真金白銀”的支持。
2025年是江蘇全面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的元年,江蘇如何統籌好財政資金,讓民生實事保障更加精準、更有溫度?
江蘇省財政廳副廳長倪國強表示,省財政廳將加強政策梳理,區分輕重緩急,將省委省政府有部署、人民群眾有期盼的民生實事要事擺在突出位置,增強投入力度,提升民生溫度,充分體現財政性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屬性。具體來看,一個個民生“紅包”聚焦解決百姓急難愁盼,一項項務實舉措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群眾幸福再“加碼”——
在優化預算安排方面,確保財政資金精準匹配民生需求。按照零基預算理念,建立項目排序機制,優先將資金投向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群眾普遍關注的重點領域,堅持民生實事項目編排與預算編制同步推進,會同主管部門逐項研究項目保障范圍、保障標準、資金需求、預期成效等,超前落實資金來源渠道,加強中央轉移支付與省級自有財力的統籌,做到應保盡保、不留缺口。
同時要以績效考評為抓手,建立民生項目動態調整機制。按照零基預算改革關于健全項目評估和退出機制要求,省財政廳將加強與省發改委等部門的溝通協作,用好績效評價等政策工具,對以往民生實事項目的資金績效和群眾滿意度進行評估,對于群眾獲得感不強、部門常規性工作等及時優化調整,讓民生實事更加貼近基層群眾需求、更好符合省級職能定位。
值得關注的是,為讓民生資金投入更加精準、更具實效,對于需要省級財政保障的項目,科學合理測算資金需求,把資金用在刀刃上,力求以有限的資金實現更大的社會效益。比如,為全省3萬間中小學教室安裝空調項目,省財政廳會同省教育廳主管部門嚴格審核各地上報數據并科學測算,安排獎補資金超3億元,支持空調設備采購、線路改造及用電增容,確保2025年入夏前安裝調試到位。
民生連著民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倪國強表示,省財政廳將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牢記“國之大者”,心系“民之關切”,抓好預算執行監督,確保民生資金及時足額撥付到位,以更加務實的舉措、更高效的作風,把民生底線兜牢兜實,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
新華報業記者孫秦旺 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