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漫步在南通市通州區東社鎮東平村的小路上,路邊白墻黛瓦的村居掩映在綠蔭中,文化墻上的彩繪訴說著鄉愁記憶,農家小院里傳出歡聲笑語。這里是通州和美鄉村的一角。
從村頭巷尾的文明墻繪到田間地頭的志愿服務,從紅白喜事的簡樸新風到凡人善舉的溫情傳遞,鄉風文明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通州正繪就一幅“內外兼修”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文化潤心移風易俗,讓文明之根扎進鄉土
類似東平村的“新風文化墻”在通州的鄉村有很多處,不同風格的墻繪勾勒出“婚事新辦”“孝老愛親”“勤儉節約”等場景。先鋒街道三圩頭村村民李大伯指著節儉辦婚宴的宣傳圖笑道:“前些年,村民婚喪嫁娶辦酒席有攀比的風氣,怕檔次低了丟面子。如今,大家都知道要節約不要浪費,辦酒席就到社區的家宴中心,不比排場了,省錢又省心。”這樣的轉變,源于通州區近年來以文化浸潤推動移風易俗的深耕細作。
通劇小戲《瞧這兩親家》是在“2023全國民間文藝展演”中榮獲“最佳節目”獎的作品。兒女準親家朱老三向楊二嫂索要彩禮,兩人差點反目。未料,小兩口打來電話,說是已領結婚證,準備旅游結婚。在楊二嫂和村婦們的勸說下,朱老三摒棄前嫌,幡然悔悟。這出小戲以文明婚俗為題材,緊扣移風易俗、時代新風主旋律,在巡演時得到觀眾的肯定。
(通劇小戲《瞧這兩親家》表演現場)
近年來,通州區以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創作出的形式多樣、接地氣的文藝作品還有很多,體現婚事新辦的小品《又是一個七夕節》、孝老愛親主題的歌曲《是媽媽是女兒》……通州區結合通州之夜、送戲下鄉、歡樂江海行等活動,每年集中開展“移風易俗鄉風文明”專題文藝演出活動上百場,10多萬群眾通過這些融入移風易俗理念的文藝作品得到啟示。
通州區還將非遺文化、傳統民俗與現代文明理念結合。二甲鎮余西社區設立“家風工坊”,以國家級非遺“南通藍印花布”為載體,特邀非遺傳承人將“孝親敬老”“勤儉持家”等家風家訓融入印染設計,制成門簾、桌布等生活用品,讓居民在日常使用中感受家風熏陶;西亭鎮西亭社區推出“集體婚禮”“家風婚禮”,由社區黨組織負責人擔任證婚人,組織新人栽種“同心樹”、共寫家風家訓,替代大操大辦;徐莊村制定鄉風文明積分考核辦法,以村民家庭為單位,每個季度進行評分并給予積分獎勵,村民可憑積分到村鄉風文明積分獎勵超市兌換洗衣液、大豆油等生活用品。去年以來,全區開展移風易俗主題活動1200余場,文明之根實實在在扎進鄉土。
文明實踐樹立新風,讓志愿之光點亮鄉村
上周日,金新街道鎮南社區成立“小紅花”睦鄰合伙人志愿服務隊的隊員們如期來到失能老人姜阿姨的家中,為其擦拭身體,整理家務。
為破解“鄰里成陌路”的治理難題,通州區文明辦創新推出“和美·鄰里”文明實踐項目,以金新街道鎮南社區、先鋒街道十六里墩村等8個社區(村)為試點,通過機制創新與陣地建設,激活居民自治活力,重塑和諧鄰里關系。通州區文明辦主任吳志祥介紹,除了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推行文明積分制度,還通過共享空間架起“鄰里橋”,鎮南社區在樓道設立“鄰里守望愛心角”,居民可發布求助或分享閑置資源;碧堂廟社區打造“心易置換角”,促成舊物交換500余次。為了增進“鄰里情”,金沙街道朝陽社區舉辦“鄰里節”“廚藝大賽”,天霞社區聯動多部門開展“文明新風進社區”活動50余場,覆蓋居民2200人次。議事平臺凝聚著“鄰里心”,興東街道新飛小區通過協商議事解決外墻脫落、化糞池堵塞等難題30件;鎮南社區線上平臺收集訴求152條,實現“事事有回音”。“和美·鄰里”項目探索出“自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路徑,讓“推開門就是幸福”照進現實,為新時代基層治理提供了“通州樣本”。
通州區厚植基層沃土,深扎服務根系,以文明實踐之筆勾勒鄉愁新韻。據介紹,該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為樞紐,構建起“區—鎮—村—戶”四級服務體系。目前,通州區共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實踐所14個、實踐站231個、實踐點280個,成立了通州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總隊,下設23支專業志愿服務隊,14支鎮級志愿服務支隊,組建各條線志愿服務小隊近千支,實現了陣地網絡全域覆蓋。
石港西大街所在的廣濟橋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推進“書記茶室”服務模式,先后吸納市監石港分局、稅務分局、新中釀造公司和第六人民醫院等文明單位共筑“志愿聯盟”,搭建“為民項目聯辦、文明陣地聯建、傳統文化聯育”全鏈條。
二甲鎮整合藍印花布藝術中心、藍印花布工坊、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等資源,構建“1+N”文明實踐陣地網絡。藝術中心設置直播宣講區、非遺展示區、實踐體驗區三大功能板塊,通過“實物展陳+多媒體互動+沉浸體驗”形式,系統展示非遺技藝與黨的創新理論、文明新風融合成果;依托藍印花布工坊開設“藍印微講堂”,結合非遺技藝教學,嵌入“十分鐘理論宣講”,用方言講述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政策,讓群眾在“指尖染布”中感悟“思想潤心”。
依托陣地和志愿隊伍,通州區還構建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宣講大格局,在理論宣講實踐中形成“青年說·思想匯”“童聲里的中國”“藝理同行開放麥”等區級特色理論宣講品牌10個;以“一鎮一品”的方式,聯合培育“理響新聲代·理論脫口秀”“春梅響當當”“金鷹新聲”“忠孝小將”等14個鎮街特色理論宣講品牌,年均開展理論宣講2500余場、受眾20余萬人次,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通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凡人善舉溫暖人心,讓道德之力匯聚成海
今年1月,通州區東社鎮“新農人”孫春梅上榜“助人為樂”中國好人。孫春梅扎根農村近20年,她為周邊100多戶養雞戶解決了技術和資金上的困難;幫助80多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夢,其中婦女占85%;免費向周邊群眾發放10多類200多公斤特色農產品種子;培訓創業農民5000多名,帶動2700多戶村民種植經濟作物,畝增效益3000元。孫春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希望盡己所能,幫助更多人增收致富,更希望帶動更多年輕人成為‘新農人’,扛起鄉村振興的重任,讓農村更有活力和生機。”
孫春梅是通州好人的杰出代表。在通州的鎮街鄉村,溫暖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喜寶兒洗車店季輝支持殘疾人就業、五接鎮馬理理深夜路遇落水男子伸援手、川姜企業主范永鑫跳河救人不留名、劉橋鎮城管遇火情臨危不懼顯擔當、外賣小哥顧磊爬樓救火……文明如光,德耀江海;春風化雨,潤澤阡陌。
為了推動文明典型引領文明新風尚,通州區在南通率先發布和施行《南通市通州區新時代文明典型禮遇試行辦法》,“好人”憑借禮遇卡可在轄區公交車、景點、各醫療衛生機構,享受免票或優先禮遇,在轄區指定的200多家商戶消費可享受折扣優惠,組織文明典型進行參觀,對6位困難文明典型實施幫扶等,讓文明典型經濟上得實惠、社會上受尊重,營造出好人好報的濃厚氛圍。
(“道德的力量”新時代江蘇先進典型事跡巡演)
讓美德既能輝映蒼穹,亦可在人間煙火里收獲回響。通州區委宣傳部還組織新聞工作者深入挖掘通州好人的先進事跡,在重要版面、首屏首頁推出身邊好人新聞報道,在當地媒體開設“小城故事愛在平凡”“身邊好人向善之光”等專題專欄,以短視頻和人物報道等形式生動詳實宣傳身邊好人的先進事跡,引發市民群眾關注,有力激發市民群眾的思想認同、情感共鳴和效仿意愿;同時,通州區文明辦還組織道德典型先進事跡巡講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鄉村、進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宣講活動,擴大身邊好人影響,放大身邊好人效益;在重要的宣傳節點組織好人參加政策宣傳、社會治理監督和義診助學等志愿服務,組織各級好人走進道德講堂、典型事跡分享會,分享交流個人心得和感悟,引導教育好人找準典型定位,珍惜榮譽,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言談舉止,做文明風尚實踐者、倡導者、引領者。
“道德的力量就像蒲公英,風一吹,文明的種子就能灑滿通州。”通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樊小燕說,從“面子”美到“里子”靚,從“一處文明”到“滿城新風”,通州區鄉風文明建設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我們將繼續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成為通州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
文丨記者 任溢斌 徐愛銀 通訊員 姜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