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37余萬頭(只)牛羊在甘肅省張掖綠洲農業區完成一整個冬天的“異地借牧”,陸續踏上返回牧區的旅途,祁連山下廣袤的農田也進入了春耕黃金期。
牛羊離場農機進
玉米地“無縫銜接”春耕
在張掖市甘州區沙井鎮,一邊借牧牛羊還在撤離中,另一邊春耕農機就開始上場耕作了。秸稈還田機將頑固根茬粉碎成綠肥,還能同步將殘膜回收,每回收十公斤舊膜可兌換一公斤新膜,既護土壤又省成本。深松聯合整地機緊隨其后,旋耕、起壟、鎮壓一氣呵成,所到之處,地塊平整又松軟。
20余天后,復式鋪膜播種機將登場,一次性完成覆膜、滴灌帶鋪設、苗前除草、施肥、播種五項工序,一個小時就可以覆蓋25畝地。
牛羊啃秸稈 地里留“黑金”
根據測算,在借牧期間,每只羊可留下500斤有機肥,讓土壤有機質含量升高,有效增加農作物出苗率。牛羊產生的糞便可為每畝地節省100元化肥款,再加上每畝180元的土地租賃收入,異地借牧不僅讓牧民受益,還可以給農戶帶來增收。
黑河春灌啟動 像管錢一樣管水
隨著牛羊返鄉,張掖市甘州區黑河灌區開始開閘放水,河西走廊春灌拉開帷幕。
今年,張掖全市被納入水利部水預算管理試點地區,推行“水預算”管理模式:甘州區6.9億立方米用水指標被細化到每塊農田,支渠分水口安裝智能控制系統,精準控制水量。
不僅分水細,用水更要精打細算。小滿鎮店子閘村對土地實際用水量進行科學測算,對水肥一體化滴灌進行精細管理,將畝均年用水量從400立方米降到320立方米。今年張掖全市的春灌工作預計5月上旬全面完成,計劃春灌面積220.4萬畝,為秋糧豐收筑牢根基。
(總臺記者 趙旭 劉湛 安文劍 王妍 莫雅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