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讓“新農人”成長為“興農人”!記者實地探訪并解析江蘇建湖“新農人”培育體系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一號文件均強調,要“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就在今年初,江蘇發布“新農人”培育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將聚焦返鄉下鄉大學生、能人、退伍軍人等創新創業群體,力爭到2027年底培育“新農人”頭雁1000人,帶動培育“新農人”雁陣10000人。

作為各方重點關注的“新農人”,究竟要如何培育托舉?他們有何期待?省農業農村廳近日發布《江蘇“新農人”聯農帶農創業富民案例選編》,鹽城有14人入選,數量為全省最多,其中建湖縣位居首位。趁著春耕“農忙”,記者走進建湖,管窺這里的“新農人”如何成長。

從“60后到“00后各展風采

“前幾天有雨水潤土,肥撒下去就能化開。”3月中旬,位于建湖縣鐘莊街道的麥田里,江蘇順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袁菲正操作一臺無人機施肥,飛機嗚嗚飛過、細密的尿素灑在麥苗葉片上。她告訴記者,之前人工施肥,1畝地得1個小時,無人機只需30秒,效率大幅提升。“我專門考了無人機駕駛證,現在跟我差不多的農機手還有4個。”

春回大地,農事漸起。走訪建湖,田間的忙碌里多了不少年輕面孔,“00后袁菲就是其中之一。袁菲的父母在建湖共承包1.6萬畝土地,種植稻麥,但他們日漸年邁且難以操作新式農機。這讓在外上學的袁菲心有不忍,2022年便回村接過重任。因此這三年,農場里除了大型農機,常見到一個橘色沖鋒衣奔走,風風火火穿行于田間。

在袁菲帶領下,土地除了正常種植,還引進不少智慧化新設備,打造500畝“無人化農場”。走在田埂上,每塊田“路路成行”,智慧大屏實時顯示著土壤、水分等數據,小型氣象站、灌溉管道、蟲情檢測器一應俱全。“去年夏天雖然高溫,水稻畝產也達到800多公斤,小麥600多公斤,加起來近1.5噸,遠超‘噸糧田’目標。”袁菲說,目前,她帶領公司通過全程機械化模式,年服務農田3萬畝,助力500余戶農民增收,讓她很有成就感。

這樣的新面孔還不少。在大地禾集團米業加工車間流水線上,大米被自動打包成500克和5公斤兩種包裝,機械臂抓取成品挨個碼放成垛,整個過程沒有一個工作人員。“一個人太難裝卸十幾噸,一個機械手臂相當于7到8個工人的工作量。”“95后江蘇大地禾集團米業集團總經理朱冠宇介紹。

白凈的面龐、較快的語速,一眼就能看出朱冠宇并非學農出身。他笑著告訴記者,自己從高中便前往美國留學,大學學習商科,畢業后出于興趣回國與父親一同投身農業。父親負責種植和加工,他負責包裝和銷售。“大米太常見,要吸引更多消費者,就必須打造有特色的稻米品牌。”朱冠宇說,他不單依靠傳統方式對接食堂,而是大膽試水C端市場,大學學習的內容剛好能夠用上。團隊圍繞“農夫百姓”品牌,設計精致的小包裝米,一包為一家一天的用量,精準定位25歲至35歲一線城市白領用戶。銷售上,他通過“電商+快鏈”模式,與大潤發、永輝等大型商超合作,同時自建電商團隊,實現線上線下全覆蓋。“2024年大米銷售額在1.3億元到1.5億元之間,新推的小包裝米一個月能賣8萬袋左右,主要銷往成都、廣州、深圳、武漢、上海等一二線城市。”

引用新型設備、革新市場理念,這樣的“新農人”在建湖越來越多地涌現。比如,葡萄種植大戶劉以勇控制葡萄串數和粒數近乎嚴苛,畝產值達到7萬元至9萬元,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大戶劉兵的紅心火龍果、夏思成的大成家庭農場,通過打造社區店在上海銷售建湖大米等農副產品,特色產業之路越走越寬;克勝集團總經理吳偉不僅深耕農藥領域,更積極回應“無人種地”困境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蜻蜓農服”已成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知名品牌之一……在建湖這片希望的田野上,“70后的穩健、80后的干練、90后的創新、00后的活力在此碰撞,并持續深耕,“新農人”的隊伍悄然壯大。

打造一艘“人才”航母

“新農人”隊伍的建設,離不開系統的扶持與培育。自2020年起,建湖縣就與江蘇農牧學院攜手,搭建中高職學歷教育橋梁,207名青年農民踴躍參與,其中122名學成后投身“三農”,“學歷+實踐”模式,讓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與此同時,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與“頭雁”計劃雙管齊下,15名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脫穎而出,成為產業發展的“領航員”。種植、畜牧、水產、園藝四個專家團隊深入田間,變身“移動知識站”,為“新農人”排憂解難。如今,建湖縣已培育154名“新農人”,領辦創辦企業、合作社,帶動4000多名農民家門口就業。

建湖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時宇說,在信息化大潮下,建湖縣還著力引導“新農人”擁抱互聯網。比如吳偉的蜻蜓農服平臺,以解決好“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為己任,發展從“一錘子買賣”到“一條龍服務”的模式。2017年成立蜻蜓研究院,提供病蟲害統防統治、無人農場建設規劃等智慧農業服務,取得15項發明專利,參與制定6項團體標準。以“農資+服務+培訓”的服務模式,帶動中小農戶致富,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此外,建湖縣大力推動產學研合作,大地禾、何老大醬醋等企業與緊密高校聯姻,既能破解技術難題,又能提升產品研發水平,還能為研發工作提供堅實的實踐土壤。

有“新農人”在推力下成長,更有“新農人”主動建立起“傳幫帶”機制。2021年,江蘇省中小農業企業雙創新農人培訓班在建湖舉辦,項目承接方正是克勝集團農大獅學院。政府與企業聯手,為400多名中小農企負責人、家庭農場主、種糧大戶送去最前沿的農業知識。“開展培訓工作是克勝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辦法之一。”同時曾擔任省農村青年創業協會會長的吳偉告訴記者,克勝集團創辦于1992年,從成立之初就比較重視品牌、科教、產學研等工作,在行業中有一定資源優勢;同時,企業較早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理解新農人等培訓客戶的痛點、難點,能夠針對性地提供培訓。因此,成立農大獅學院,與人社部教育與培訓中心、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等合作展開培訓,為學員發放農業經理人、安全科學用藥、無人機駕駛員/操作員等證書。“依托西北農林康振生院士等一批優秀的師資力量,我們近些年每年承辦各地市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培訓班、農業電商班等,同時已開辦160余期在線培訓,培訓農戶2萬余人次。”

“農業領域需不斷學習,我們不僅要自我提升,更積極培訓新農人,每年常態化惠及5000人。”建湖縣高作鎮陳甲村黨總支書記、天和生態農業合作社理事長魯曼說,自己從大學畢業生,到返鄉創業青年,到投身數字農業,再到成為一村“當家人”,每一次身份的轉變,都意味著責任擔當的增加。一路走來感觸最深的就是,從一個人致富到一群人增收、一個家庭的改善到一個村的發展的變化。她成立了軍曼培訓學校,通過舉辦培訓班、開展講座等形式,為青年人才免費進行創業指導及電商直播培訓,帶動周邊2000多農戶加入電商、養殖、種植、加工、手工藝品等產業鏈,促進農民增收2000多萬元。

澆灌培育支持的土壤

其實,早在2023年9月,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新農人”隊伍發展壯大的指導意見》,明確一系列支持舉措,加快培育一批有情懷、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時代“新農人”。如今,從指導意見到行動計劃,不僅是該項工作從“大寫意”變成“工筆畫”,更是切切實實回應一線“新農人”的熱切期待。

“年輕人回到鄉村有‘三怕’——怕吃苦、怕嘲笑、怕沒有未來。”江蘇正清米業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徐揚鍵說,對于吃苦和嘲笑,很多回村的“新農人”早有心理準備,但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發力讓“未來”更加明亮。“政府給予更多金融支持、職稱認證等支持,企業把產業發展好,讓來到鄉村的年輕人能拿到不輸城市的工資待遇、能買得起房,能放心結婚生子,自然也就沒有擔憂了。”

“建湖乃至江蘇,每年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力度都很大。” 吳偉認為,應當進一步提升培訓的針對性、提升培訓項目的吸引力,課程設置應當與實際需求契合更加精準,提升新農人參與培訓的主動性與參與度還有空間,應當真正讓新農人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未來,建湖很可能變成一個新農人創新創業的示范區,目前的新農人培訓正是一個先行區。”

“在鹽城第六屆青商會跨界活動現場,明顯看到農業企業比往年要多。”朱冠宇說,其實年輕人其實并不抵觸農業,更多是對農業不了解,需要企業多做一些項目去吸引他們。“我們要將農村文化、產業帶出去,多跟外界世界交流,把外界的管理經驗、人才帶進鄉村。”

此次發布的“行動計劃”明確,要突出培育眼界寬闊、敢于拓展的“新農創”隊伍,圍繞優質糧油、綠色果蔬、特色水產等江蘇主導和優勢特色產業,聚焦返鄉下鄉大學生、能人、退伍軍人等創新創業群體,培養一批掌握現代農業知識、善于現代經營管理、引領產業發展的鄉村產業帶頭人。圍繞農藝植保、育種育苗、農機操作與維修等領域,建設一批“新農匠”隊伍;圍繞集中育供秧、統防統治、糧食烘干等重要環節,培育一批“新農服”隊伍;圍繞電子商務、直播直銷等新產業新業態,培育一批“新農商”隊伍。我省還鼓勵地方開展校地合作,通過涉農專業定向培養,培育知農愛農、群眾認可的“新農干”隊伍。

省人社廳將制定出臺我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實施意見等新一輪促就業政策,持續推動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強化對民營企業、先進制造業企業的政策支持,把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就業政策扶持范圍,拓展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就近就業。針對提升職業技能水平,我省將開展“技能照亮前程”專項行動,每年面向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和在崗農民工、新業態從業人員開展政府補貼性培訓5萬、10萬人次以上;進一步優化專業設置,助力農村轉移人口“強技增收”;同時強化財政資金引導,不斷優化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職業工種指導目錄,將更多的涉農職業納入補貼范圍。在鄉土人才培養方面,將開展第三批鄉土人才“三帶”對象評選,實施鄉村工匠培育計劃,因地制宜設立鄉村工匠工作站、名師工作室、大師傳習所,打造“工匠園區”。

省鄉村振興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財貿研究所所長張立冬分析,當前“新農人”發展總體上仍處于從“點”向“面”的擴展階段,仍需要從產業發展、教育培訓、獎勵激勵、營商環境、用地和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讓更多返鄉下鄉大學生、能人、退伍軍人等創新創業群體成長為“新農人”。他建議,未來,既要通過發展壯大“新農人”,為落實農業現代化走在前重大要求提供有力人才支撐,也要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加快完善聯農帶農富農機制,讓“新農人”發展與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有機融合、同頻共振。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顏穎 華鈺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