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站在洪澤湖畔遠眺,成群的鷺鳥掠過波光粼粼的水面,岸邊的蘆葦隨風搖曳,訴說著這座城市的生態蛻變。
良好的生態是宿遷最亮麗的底色和最寶貴的資源。近年來,宿遷牢牢把握“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條主線,將生態環境治理作為突破口,以制度創新為保障,以生態價值轉化為路徑,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賦能、互促共進,高水平推進“江蘇生態大公園”建設,打造“美麗中國”宿遷樣板。
精準治污,讓天藍水清土凈的生態底色更鮮明
2024年,宿遷PM2.5年均濃度為38.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優良天數比例達80.9%,同比提升9.4個百分點;50個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優Ⅲ水體比例達96%;全市納入國家監管平臺的17條黑臭水體均已完成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在宿遷,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并非偶然。一系列科學精準、務實高效的治污舉措,讓宿遷的天更藍、水更清、土更凈。
具體到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宿遷持續發力,深化治理工作,全力打好藍天保衛戰。宿遷不斷加大工業廢氣排放監管力度,重點排放企業實現24小時在線監測,確保廢氣達標排放。同時,宿遷大力推進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鋼鐵、水泥等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取得顯著進展。數據顯示,去年,宿遷對5家水泥生產企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完成了75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調整項目和138個VOCs綜合治理項目,有效降低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
在揚塵污染治理方面,宿遷持續強化建筑工地揚塵管控,嚴格執行“八達標”要求,對違規工地依法依規進行處罰。同時,加大道路清掃保潔頻次,提高機械化清掃率。2024年,全市機械化清掃率達98.21%,環衛作業效率和路面潔凈度大幅提升,有效降低了空氣中細顆粒物的濃度。
再看水污染防治工作,近年來,宿遷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以河長制為抓手,全面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宿遷通過入湖河流治理、本質治污工程建設、污染問題清單化整改等舉措,推動“兩湖”治理向縱深推進。
截至目前,宿遷117項“兩湖”污染源問題清單治理已完成整改108項;119個“兩湖”基礎設施工程已完工52個,在建43個;藍藻水華監測預警體系逐步完善,形成“1+2”(市級以及泗陽縣、泗洪縣)打撈處置體系。
在水污染防治過程中,斷面達標攻堅是關鍵一招。全市各地聚焦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水生態修復以及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關鍵環節,對多個持續性、經常性超標的國省考斷面開展專項溯源排查和專題分析,確保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并提前完成年度斷面達標任務。
此外,宿遷以保障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為目標,扎實開展土壤污染治理。2024年,全市相關地塊全部落實風險管控措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全面推進。宿遷通過落實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等措施,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全市開展農藥化肥減量行動,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和有機肥使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對土壤的影響。據統計,2024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達100%。
前不久,財政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司、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聯合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地區績效評價結果,宿遷取得了“優”的好成績。這是宿遷長期堅持科學治理、系統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的必然結果。
制度創新,讓長效管護的生態屏障更穩固
環境治理絕非一日之功。為了鞏固環境治理成果,宿遷堅持以系統性思維構建環境治理長效機制,通過法治化、制度化、科技化的手段,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從“攻堅戰”向“持久戰”轉變,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以“責任清單+考核問責”為抓手,宿遷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出臺《宿遷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明確各部門的具體職責,打破部門壁壘,形成“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治污”的協同格局。同時,宿遷將生態環境質量納入縣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體系,實行“月調度、季通報、年考評”機制,對連續排名末位的地區啟動約談問責程序。
聚力“立法+執法”的“雙輪驅動”,宿遷出臺《全市汽車維修行業污染防治工作長效聯合監管工作方案》,建立健全汽修行業污染防治工作聯合會商溝通協調機制。同時,宿遷加大執法檢查力度,生態環境部門加強“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和專項檢查,對聯合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閉環管理。在VOCs源頭替代監管方面,宿遷通過印發《全市低VOCs含量源頭替代監管工作方案》,同樣建立了長效機制,將低(無)VOCs含量清潔原料替代納入排污許可管理和執法檢查重點內容,確保企業持續使用清潔原料,減少VOCs排放。
在引導群眾參與方面,宿遷創新“政府主導+社會協同”治理模式,構建全民參與的環境治理共同體,通過開展“公眾看環保”等活動,組織群眾參觀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發電廠等,進一步增強群眾的環保意識。此外,宿遷設立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制度,鼓勵群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舉報各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形成“人人都是監督員、個個都是行動者”的生動局面。
價值轉化,讓生態富民的發展路徑更清晰
作為全省唯一的全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宿遷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著力破解生態產品“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難”等問題,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
針對生態產品“度量難”問題,宿遷縱深推進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及確權登記、生物多樣性調查等基礎性工作,建立了一套行政區域單元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規范。如今,宿遷的空氣、水源、土壤等都有了明確的“身價”,為生態產品交易提供了科學依據與堅實基礎。
針對生態產品“抵押難”問題,宿遷建立了一套綠色金融支持機制,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撬動作用,全力打通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綠色通道”。沭陽縣扎下鎮藝森園盆景造型基地負責人胡道中將花木產品蘊含的生態價值作為資信,從銀行獲得了全國首筆無抵押“VEP花木生態價值貸”500萬元,有效盤活了“花木資產”。這種以生態產品價值為抵押的貸款模式,不僅解決了企業的融資難題,還激發了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針對生態產品“交易難”問題,宿遷建立了“電商名城+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將生態產品的價值附著于農產品、工業品、生態服務產品的價值中,并轉化為可以直接進入市場交易的商品。
針對生態產品“變現難”問題,宿遷積極構建多元化的生態產品價值變現體系,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宿遷一方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康養度假等綠色產業,通過打造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生態地標,將清新的空氣、秀美的風光轉化為游客的觀光體驗和消費支出,實現生態資源直接變現;另一方面,創新推出“生態銀行”模式,鼓勵農戶、合作社以碎片化的生態資源入股,通過生態資源權益交易、水權交易等方式,將無形的生態價值轉化為可量化的金融資產。
此外,宿遷還積極探索“生態+文創”“生態+農業”等融合路徑,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文創產品、綠色有機農產品,進一步拓寬生態價值變現渠道,讓良好的生態環境真正成為惠及民生的“幸福不動產”。(記者 馬爽 通訊員 徐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