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楨亞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關于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九大板塊21項具體措施為中醫藥產業錨定發展坐標系。從資源保護到產業升級,從臨床價值重塑到國際標準開拓,《意見》既守“本草綱目”之正,又創“數字智造”之新,為千年國藥注入現代化基因,也為全球健康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筑牢資源“防護網”,守好發展“生命線”。中藥資源是中醫藥發展的物質根基,但野生藥材枯竭、種植質量參差、價格波動劇烈等問題長期困擾行業。對此,《意見》將“資源保護利用”置于首位,直擊當前野生藥材過度開發、種質資源流失等痛點,為珍稀藥材劃定了“生態紅線”,通過仿生替代技術攻關、編制合理使用清單等舉措,在保護與利用間尋求平衡。這一思路與近年來江蘇的實踐不謀而合:江蘇農博園采用“樹上綁石斛、林下種白芨”的立體仿生栽培模式,模擬自然生長環境,提升鐵皮石斛、茅蒼術等珍稀藥材的品質和產量。自2014年起,江蘇省衛健委委托南京中醫藥大學牽頭開展中藥資源普查,調查1503種中藥資源,建立種子種苗繁育基地2000余畝,活體保存中藥材種質資源300余份、收集江蘇地產藥材80余種、中藥材種子標本近200份,對珍稀野生中藥資源種質實現了有效保護。
激活數字“新引擎”,鍛造產業“金鑰匙”。“數字化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的必答題”——《意見》將這一理念貫穿中藥全產業鏈。在種植端,鼓勵研發專用農機裝備,推動“靠天吃飯”向“標準化生產”轉型;在制造端,明確建設智能工廠、綠色工廠,通過全產業鏈追溯體系破解質量“黑箱”;在流通端,則以“豐儲欠補”“產地倉”等創新模式縮短供應鏈條。更具突破性的是,文件提出依托“中藥+”促進產業延鏈,鼓勵開發保健食品、食藥物質等衍生品,為中藥“老字號”開辟“新路線”。據產業研究機構估計,2024年中國中藥行業市場規模超過7500億元,而數字化與產業融合的政策導向,或將催生下一個萬億級市場。
重拾科學“話語權”,共繪全球“同心圓”。中醫藥現代化長期面臨“科學話語權缺失”的困境,《意見》以三大創新路徑破局:一是構建“人用經驗—臨床證據”轉化通道,讓中華醫學瑰寶對接現代醫學體系;二是設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破解產學研“各自為戰”的痼疾;三是推動古代經典名方制劑上市,為中藥古籍驗方開辟“快速通道”。文件還特別指出要高質量推進中醫藥“走出去”,推動中藥國際標準化體系建設。中醫藥“出海”已從“針灸推拿”的單一輸出,升級為標準、品牌、文化的系統突圍,持續為全球健康提供中國方案。
當云貴山間的定制藥園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智能制藥工廠遙相呼應,當老中醫的豐富經驗遇上實驗室的先進技術,中醫藥的“質量革命”正悄然重構健康產業的版圖。這場變革,不僅是產業的升級,更是一場文明對話——以“本草”為媒,讓世界看見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