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省委一號文件在“進一步增強鄉村產業綜合效益和競爭能力”一節強調,要“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包括推動農業與康養、文化、教育、體育等融合,開展“蘇韻鄉情”休閑農業推介,推進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建設。
當前休閑農業有哪些業態?如何有效聯農帶農?趁著芳菲三月、春光正好,記者跟隨游客腳步實地探訪。
業態多元,四時引得客來
3月21日下午,溧陽市晴空萬里。天目湖鎮石塘村里,樹梢輕搖,早櫻初綻,一支騎行車隊正在粉色Take Away騎行驛站稍作休憩,幾個年輕女孩在More Fun農場DIY窯烤披薩,空氣中不時飄來咖啡香氣,耳畔充滿愜意的歡聲笑語。
“10個房間今晚都預訂滿了,下午3點還有一個團建活動要接待。到了周末,村里更熱鬧。”石塘村37號民宿主理人董楓熱情地告訴記者,村子毗鄰溧陽的“兩只眼睛”之一——大溪水庫,遠處山巒起伏,近處碧波蕩漾,自然環境很好。董楓愛人是石塘村本村人,曾在外上學,2018年夫妻倆返回家鄉創業,將老房子改成村里最早一家民宿,并推出挖春筍、烤山芋、打板栗、圍爐煮茶等休閑農業項目,逐漸引來游客。他們還吸引朋友來村創業,如今村里不僅有民宿,還有咖啡館、輕奢餐廳、馬術俱樂部、親子農場、玉雕工作室、畫室等多種業態。“石塘曾經是迷路都不會走到的偏僻小村,現在已經是網紅村啦。這是貝貝,很自來熟,游客和寵物都愛跟它玩兒。”她邊走邊自然地逗起路邊的柯基犬并笑著說。
3月22日,江蘇省第16屆鄉村旅游節在溧陽市天目湖鎮桂林村啟動,現場的“奇遇桂林”一日游、二日游路線吸引許多游客收藏。“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154.63萬人次。”桂林村黨總支委員劉忠清介紹,桂林村現有酒店、民宿、農家菜、西餐、馬術、團建、越野、自然研學教育等多項業態,其中,共有餐廳52家、民宿73家、茶場51家。
無錫市山聯村依托“菊花經濟”打造全產業鏈,建成千畝菊花觀光園,開發菊花茶、菊花酒等深加工產品,并發展民宿、康養等業態;鹽城市恒北村將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舉辦梨花節、采摘節,實現農業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鄭華偉認為,江蘇休閑農業以業態多元融合與品牌化發展為突出特點,其優勢在于資源稟賦與科技生態的雙重支撐。一方面,省委一號文件明確將休閑農業作為鄉村振興重點,并依托農耕文明、田園風光及長三角區位優勢為休閑農業,形成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多元業態深度結合的格局;另一方面,“蘇韻鄉情”品牌效應顯著,創意農園、鄉游線路及非遺民俗活動等新場景吸引多元客群,進一步釋放鄉村經濟活力。
“十四五”以來,江蘇各地積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引導各類經營主體推動實施“農業”+文化、旅游、科教、康養、體育、健康等產業創新組合、跨界融合,培育建設了500個省級主題創意農園、100個農耕實踐基地、100個康美基地和120個鄉村休閑運動基地,積極實施全國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提升工程,著力建設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推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024年,江蘇休閑農業游客接待量超4億人次,綜合收入達1144億元,均位居全國前列,全省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扎根土地,有效聯農帶農
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多元發展的江蘇休閑農業,不僅幫助城市居民親近自然,豐富鄉村經濟業態,還通過多種方式聯農帶農,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每一次談到村里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歷程,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就要提起往事。“直至上世紀90年代,白塔村還是全市有名的扶貧村。窮到什么程度呢?那時候老百姓連電費都交不起,守著蠟燭煤油燈過日子。”歐陽華回憶。
為謀求共同富裕,村里通過種植南天竹、陽光玫瑰葡萄、紅美人橘子、錦繡黃桃、秋月梨、火龍果、桑葚等發展高效農業,再在此基礎上推廣“生態立村、文化強村、旅游富民”的理念。近些年,村里打造了白塔生態、白塔旅游、白塔文化、白塔農業和白塔味道等一系列產品,形成了五大園區、七大展館、八大高效農業,目前村里可同時接待游客1000人,年均接待游客30萬人次。2024年,白塔村村級可支配收入2000多萬元,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6萬元,村民獲得感和幸福指數大大提高。“農家樂、民宿是村民自己開,農產品是村民自己種,在‘白塔味道’品牌下自己賣,村里相當于為村民搭建了一個致富平臺,讓群眾都參與進來,實現創收致富。”他說。
劉忠清說,為了帶動更多村民參與產業發展,2023年12月,村里打造黨員創業市集,在上桂林自然村盤活18處閑置空房,改造成民宿、餐飲和鄉村旅游配套設施,除村民自發經營的9家民宿外,還招新“柴窯樹披薩”“王新華家鄉菜”“三西木糖水鋪”和“夢界茶集”等16家品牌業態入駐。村委從多方面幫助經營主體扎根,帶動69個村民就業。目前,村里還打造了紅色黨建直播間,培訓村民電商營銷。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北村村積極探索“村委會+合作社+村民”發展新形態,打造了樓山灣湖光田園度假區與觀荷園、月季花海、梅花谷、教子林、百果園、香柏園,并將休閑觀光與研學相結合,吸引大量學生團體前來參觀學習。“現在能實現‘春賞花、夏觀荷、秋豐收、冬民俗’全年活動,去年接待游客超80萬人次,也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北村村黨委書記劉廣鐸說。
記者從江蘇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處了解到,按照“政府指導、農民主體、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發展思路,江蘇近幾年突出重點項目建設,引導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休閑農業聚集。充分發揮休閑農業“一業帶百業”的作用,滿足游客在春季踏青觀景、探春賞花、摘果品茶等需求,以桃花、梨花、櫻花、油菜花等為主題,舉辦農事節慶活動,提振春色經濟。
堅持創新,追求結構更優
盡管有基礎、有條件的村集體紛紛試水休閑農業,以圖豐富鄉村產業,力圖聯農帶農使得更多農民分享發展成果,但依然存在短板亟待完善。
鄭華偉指出三大核心癥結:一是缺乏旅游規劃、運營管理及數字化營銷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導致項目創新乏力,難以滿足游客對智慧化、個性化服務的需求;二是產業鏈條短且同質化嚴重,多數休閑農業項目集中于觀光采摘、農家樂等初級業態,缺乏深度創意和特色,經營模式雷同,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三是文化內涵挖掘不足,部分項目忽視農耕文化、非遺資源的深度開發,難以形成差異化優勢。
他建議,深化產業聯動與資源整合,推動村莊與周邊景區、文旅企業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拓展業態價值鏈,鼓勵發展多功能農業模式,突破傳統農業單一生產功能,以農業為基礎發展農事體驗、非遺研學等深度項目;強化政策保障與數字賦能,搭建區域旅游智慧平臺,整合周邊景區資源并實現優惠聯動,并建立農戶技能培訓體系,培育本土經營主體。“通過資源協同、收益共享與能力建設,實現休閑農業與農民增收的深度綁定。”
記者了解到,今年,江蘇將實施休閑農業品質提升、品牌提振和品味提檔“三大行動”。針對品質,將繼續培育建設3個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推介10個以上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大力提升休閑農業發展內涵與質量。針對品牌,將持續開展“蘇韻鄉情”休閑農業系列推介活動,推動各設區市休閑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針對品味,將持續抓好休閑農業宣傳推介,提升經營主體市場競爭力,持續支持各地舉辦豐富多彩的農事節慶活動,做好“土特產”文章,促進鄉土特色農產品銷售,推動休閑農業跨界融合發展。
鄭華偉提醒,在此過程中,尤其需要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讓鄉村成為“主客共享”的新空間。他建議,通過“嵌入性”利益聯結設計,建立“村集體+企業+村民”的三方聯結機制,鼓勵村民以農產品等其他可能形式入股并享受股權分紅;其次是強化在地文化認同與能力賦權,鼓勵村民參與鄉土敘事,挖掘村莊歷史、民俗等文化資源,實現從“旁觀者”到“文化主體”的身份重構;同時推行參與式治理,以集體決策強化歸屬感,并通過共享廚房等主客共營空間與稻田音樂會等共情體驗活動,構建主客互惠的情感共同體,實現“利益—文化—情感”三重耦合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