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數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活動在鎮江博物館舉辦。這不僅是一場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傳承的創新實踐。來自南京博物院、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的30余件珍貴文物集體“出游”,以更加年輕、更加時尚的姿態“破圈”傳播,讓文化真正融入市民生活,有力保證了文化創新的活力和可持續性。
此次巡展覆蓋江蘇省13個地市,將持續到今年7月,目的就是為緩解博物館資源“冷熱不均”做出有益探索。眾所周知,傳統博物館的展陳模式往往是將文物局限在特定的空間展柜內,公眾需專程前往才能一睹文物風采。這一局限的觀展模式對工作繁忙的市民而言,專門安排時間參觀博物館成為一種奢侈。然而,頂級博物館的代表性文物集體“出游”,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的“圍墻”界限,通過精心策劃的流動展覽,將文化資源主動送到市民身邊,讓市民在日常活動范圍內就能接觸到文化精品,極大降低了文化接觸的門檻。
“博物館+科技+教育”三位一體模式,為文物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下,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簡單的保護,更需要創新思維激活其生命力。令人尤為欣喜的是,此次“數見蘇韻”展覽,準確把握住了數字時代公眾的文化需求,將頂級文物資源、前沿科技與創意設計相結合,通過VR技術還原文物歷史場景,利用AR技術實現文物互動,借助AI技術進行文物解讀等一系列的科技手段,讓沉睡的文物“活”了起來。這種科技賦能的現代表達形式,讓傳統文化以更易接受的方式觸達受眾,實現了文化傳播的破圈效應。
文化流量的背后,是文化能量的共振。在當前快節奏的生活中,便捷的文化接觸,能夠讓市民在繁忙之余,享受文化滋養,提升生活品質。此次巡展,公眾通過近距離接觸文物,直觀感受到歷史文化的魅力,特別是對青少年而言,這種體驗式學習比書本知識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讓他們在直觀的文化熏陶中增長知識,獲得感悟。在數字時代,只有不斷創新傳承方式,才能讓傳統文化真正“活”在當下,走向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這樣的創新舉措,讓文化真正成為市民生活的組成部分,讓每個人都能在家門口享受文化盛宴。(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