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章平周
“廣陵自古繁華地,三月煙花八月濤。”在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有一處備受矚目的歷史文化街區——仁豐里。這個春天,它再度火爆“出圈”,引得五湖四海的游客紛至沓來。人們漫步其間,仿若踏入舊時光,沉浸式感受傳統與現代深度交融、非遺與文創碰撞出的絢爛火花。老與新交融、文商旅融合,不僅強力拉動了街區消費,讓這片歷史街區重煥活力,還為周邊商圈持續“引流”,成為城市發展的新亮點。
數據顯示,2024年仁豐里街區累計客流達109萬人次,有效拉動周邊文昌商圈、珍園街區消費不斷攀升。今年前兩個月,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聯動周邊商圈,累計實現營業額13億元,同比增長10%。仁豐里的蝶變,正是我國城市更新行動的一個縮影,展現著“微更新”撬動新業態、文創賦能非遺、文商旅融合激活消費的深層邏輯。
“微更新”激活老城基因。仁豐里的復興始于2015年的“微更新”策略。政府投入3000余萬元專項資金,聯合社會資本,以“繡花功夫”對街區進行改造。修繕33處傳統民居,將弱電桿線全部下地,修復2600平方米破損路面。創新采用“收儲租”模式,統一租用閑置老宅,在保留“原住民、原生活、原場景”的基礎上,引入非遺體驗、文創市集等新業態。這種漸進式更新,既避免了大拆大建的“破壞性開發”,又通過46戶居民和62家商戶的自我更新,撬動民間資本8200多萬元,讓40多間老宅變身創客空間、文化工作室,創造500多個就業崗位。歷史街區的更新不是“推土機式”改造,而是通過政府、百姓、市場協同合作,在保留原有肌理的基礎上注入新功能。
文創賦能非遺“活態傳承”。漫步仁豐里,沿街20多家非遺工作室的文創產品成為吸引游客的核心密碼。AR流沙冰箱貼輕輕一晃,五彩流沙仿佛運河水奔騰;掃碼后,瘦西湖垂柳、文昌閣飛檐在手機屏幕上鮮活呈現。這種虛實交融的設計,讓游客邢女士感嘆“把揚州帶回家”。在“者者居”店鋪,14厘米高的文昌閣3D打印模型內部嵌有暖黃色光源,店主丁家菲將揚州繩結技藝與現代科技結合,推出方言編繩等創新產品。這種“非遺+科技”“非遺+教育”的模式,不僅讓雕版印刷、古琴藝術等傳統文化項目煥發新生,更將非遺轉化為可體驗、可消費的文化產品。數據顯示,2024年仁豐里文創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15%,非遺體驗課程參與人次突破20萬。文創不僅是文化符號的簡單復制,更是通過現代設計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讓非遺從“博物館展品”變為“生活消費品”。
文商旅融合重構消費場景。仁豐里的火爆,不僅在于自身的文化魅力,更在于其與周邊商圈的協同發展。毗鄰的文昌商圈金鷹文昌店,外觀保留傳統樣式,內部匯聚300多個潮流品牌,通過互發消費券、構建消費循環生態,將游客“流量”轉化為“留量”。游客在仁豐里的消費憑證可兌換商場優惠券,商圈購物憑證可解鎖非遺體驗,這種“慢體驗”與“快消費”的有機串聯,延長了游客駐留時間,豐富了消費層次。數據顯示,仁豐里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從2019年的1.2小時增至2024年的3.5小時,帶動周邊商圈客單價提升20%。廣陵區建立仁豐里—文昌商圈產業大聯盟,通過空間聯動、業態互補,構建起“文化體驗—商業消費—文化再體驗”的閉環。文商旅融合不是簡單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而是通過場景重構,讓文化成為消費的內生動力。
歷史文化街區通過“微更新”保留城市記憶,通過文商旅融合創造新的消費場景。從“千城一面”到“一城一韻”,從“空間擴張”到“品質提升”。當古老街巷煥發新生,當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城市的魅力與活力便在傳承與創新中持續生長。(章平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