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文章強調, 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構筑人才競爭優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堅持以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把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突出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
建設科技強國,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支撐。從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到國內首臺1.2萬米深智鉆機成功交付;從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到神舟十八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太空會師……2024年,中國科技一大批“大國重器”再一次驚艷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確立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力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4》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國家創新指數綜合排名世界第10位,是近十余年來進步最快的國家,也是唯一進入世界前十行列的中等收入國家。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人才,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第一資源”。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是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的中堅力量,要把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各地要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和行業發展大趨勢,突出重點,充分體現“高精尖缺”導向,聚焦各類科技人才需求;利用各種渠道積極推介我國用人政策和人才培養項目,“靶向”招引,不斷提升人才數量質量;堅持海納百川的開放思想和全球視野,統籌國際國內科技人才資源,建立全球科技人才流動監測體系,為搶抓機遇、精準引人提供制度支持和規范保障。
正確使用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是發揮人才價值和效能的關鍵。青年人才是科技創新活力之所在,要突出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大膽使用,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真正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強化政策激勵,加快構建有利于充分發揮人才創造力的體制機制,破除制度藩籬和用才壁壘,積極為人才松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允許失敗、寬容失敗,鼓勵他們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更大限度讓人才釋放活力。新時代新征程上,下好人才“先手棋”,按下創新驅動“快進鍵”,激發創新驅動“活力源”,強化創新驅動“支撐點”,用新思想啟發新思維,用新思維催化新思考,用新思考打開新思路,把創新理念“立”起來,把創新生態“優”起來,把創新人才“聚”起來,努力“讓每一個有創新夢想的人都能專注創新,讓每一份創新活力都能充分迸發”。
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如今,我們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這個奮斗目標。距離2035年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只有10年時間,我們要堅定信心、只爭朝夕、埋頭苦干,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季寶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