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既關系著經濟發展,也關系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府工作報告都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今年重點任務,并明確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江蘇新時空》從4月5日開始推出系列報道《上新了,新消費!》,全景展現江蘇發展新型消費業態,因地制宜釋放消費潛力的生動實踐,第一集我們關注閑置經濟。
【舊商品“動”起來 市場“熱”起來】
江蘇臺記者沈楊說:“山地車、滑雪板、數碼相機、二次元谷子,還有服裝、繪本、干衣機烹飪機,紅山森林動物園的‘森靈野集’全系列可循環商品等等,這里可不是雜貨店,而是一家開在地下車庫的循環商店。”
一塊1994年生產的手表,上架沒多久就被1994年出生的游客買走;60多歲大叔寄賣的相機,第二天就被20多歲的顧客看中買下……在這家“全品類閑置交易服務”店,幾乎每天都上演著這樣的交易故事。入春以來,客戶寄賣的運動服飾、應季家居用品,上架量和交易量都非常活躍。
顧客孫女士說:“子女告訴我們,前幾天家里多年不用的一個照相機上架一天就賣掉了,所以今天又把家里閑置的東西拿過來了。”
南京閑魚循環商店店員朱莉說:“跟線上不同的是,寄賣有一定的限制,比如說不收食品、不收活物,需要消費者把東西拿到門店來。門店收下之后,會結合市場價格、成色以及流通率綜合定價,寄賣時限為兩個月。超過時限如果沒有售出的話,顧客可以選擇取走或者捐贈。”
當下,以閑魚、轉轉為代表的頭部平臺已形成了龐大的用戶基礎和成熟的交易生態。從線上到線下,不僅拓展了交易渠道,也讓二手買賣群體覆蓋了更多年齡層。目前,全國閑置商品日均交易額已突破10億元,二手閑置市場規模已突破萬億,閑置電商用戶總規模超過1.7億。
南京閑魚循環商店運營總監馮晨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信用體系等技術創新,降低了交易門檻,達到拓展閑置資源共享利用。”
【從“國內循環”向“國際循環”延伸】
閑置經濟通過延長商品生命周期,減少新品生產帶來的資源消耗,從而促進資源循環與減碳。以閑置經濟為代表,循環經濟、二手經濟不僅在國內需求火熱,國際市場也同樣大有需求。近日,常州設立了江蘇首家二手車出口“一站式”服務點,集新車上牌、過戶、銷戶等多功能于一體,同時整合倉儲、通關、物流、退稅等全鏈條服務,為二手車出海業務提供便利。
常州高新區(新北區)商務局副局長邢皓程說:“二手車出口資質全面放開,我們立足該政策,幫助有志于做二手車出口的企業進行資質申請,讓越來越多的服務商加入這個行業,幫助產業能夠出海。”
在激發消費新活力方面,二手經濟可以盤活存量市場,成為區域消費新地標,拉動本地經濟。但我們也要看到,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二手商品市場之一,出口規模仍然較小,國內二手商品交易面臨標準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好二手商品的質量檢測、認證體系,推動行業企業及二手交易平臺簡化出海流程,以提升國產品牌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記者/沈楊 龔俊杰 編輯/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