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假期,游客出游熱情高漲,旅游市場活力旺盛。根據多個平臺數據顯示,踏青賞花、登山采茶、文化體驗等一系列“節氣+文旅”的多元創新的特色旅游項目格外受到歡迎。這一現象不僅印證了傳統節氣文化在當代的蓬勃生命力,更昭示著以節氣為紐帶、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正成為激活消費市場、傳承優秀文化的重要引擎。
節氣作為農耕文明的精神財富,承載著中華民族獨有的智慧,為現代文旅產業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節氣+文旅”模式結合自然時令、民俗傳統與旅游體驗,既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又開辟了旅游消費新場景。清明采茶、谷雨賞花、立夏嘗鮮、冬至圍爐……節氣元素將碎片化的旅游場景串聯成具有文化厚度的體驗鏈條,將模糊的傳統美學意境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旅游產品,游客們通過“采茶、挖筍”的具身體驗,在躬耕勞作間觸摸文化肌理,在節氣時序中搭建人與自然的情感聯結,滿足了自身對差異化、沉浸式旅游的需求。
清明期間,全國各地圍繞節氣主題的探索成效顯著。在浙江安吉,游客挎著竹簍穿行于云霧繚繞的茶山,采摘采明前茶新芽,感悟千年茶道文化;在山東濟南,明水古城“清照賞花季”集尋花踏春、互動雅集、精品雅食等多種元素為一體,吸引全國游客前來聽風、觀泉;廣西推出“一票三日使用制”,打破傳統景區消費模式,助力游客沉浸體驗時令活動,得到廣泛好評……攜程平臺假期賞花游訂單量環比增長45%,多個山岳類景區熱度大漲,帶動“村游”訂單量上揚,飛豬平臺上采茶、挖筍等農事體驗類產品的快速崛起,無不見證著“節氣經濟”賦能地方特色資源,引領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圖景。
當下,“節氣+文旅”的新模式漸入佳境,正逐步成為旅游市場的主流方向。而新模式的行穩致遠,則需要立足實際、深耕細作。一方面,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避免同質化競爭是各地文旅項目策劃應當形成的共識。不少地區注重發掘不同節氣的自然景觀和文化特色,開發出獨特的旅游產品,已然形成了文化傳承與市場創新積極互動的良好范本;另一方面,強化科技賦能,優化服務品質也是文旅發展的重要抓手。5G、AR、VR等先進技術為游客打造虛實結合的文化之旅,例如泰山的“登山助力機器人”等無障礙游覽服務設施則提供貼心服務,顯著提升了游客的游玩體驗。可見,結合自身特色,用技術與服務不斷提升旅游體驗,將是“節氣+文旅”模式未來的核心增長點。
隨著越來越多的游客開始追隨節氣腳步,在桃花汛里感知物候變遷,在秋分日中體驗豐收喜悅,文旅產業定將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又一重要載體。未來,“節氣+文旅”模式的持續深化讓我們有望看到更多文化IP破土而出,為鄉村振興、生態保護注入新動能,在新時代綻放耀眼光芒。(文|陳佳杰 圖|黃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