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劉純銀
大江潮涌處,千帆競渡時。過去的一年,憑海跨江的經濟大省江蘇以13.7萬億元經濟總量再攀新高,區域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二,14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如群星閃耀。經濟大省肩扛“挑大梁”之責,既有為全國大局作貢獻的政治擔當,更在服務全局中打開了自我躍升的戰略空間。這種責任與動力的辯證統一,正在江蘇大地上演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以責任倒逼創新突破,鍛造發展硬實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南京2025產業科技創新大會在機器人琴聲中啟幕,蘇州高校技術轉移中心路演促成產學研“雙向奔赴”,江蘇正將“挑大梁”的壓力轉化為創新突破的動力。江蘇省構建“雙實驗室+40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矩陣,2024年斬獲三項“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礎研究厚度支撐起產業創新高度;徐工集團數字孿生技術破解裝備測試難題,華電戚墅堰攻克F級燃氣輪機“卡脖子”技術,印證著“國之重器”必須自立自強的深刻邏輯。
這種責任驅動下的創新突圍,在江蘇省產研院與420家龍頭企業的聯合攻關中具象化——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科研論文到產品專利,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讓“挑大梁”有了堅實的技術底座,每一次技術突破都在重塑江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坐標。
以改革釋放制度紅利,構筑發展新優勢。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永恒的動力。蘇豪控股重組后營收增長9.3%、跨境電商進出口激增200%的成績單,揭示出深水區改革的乘數效應。江蘇率先出臺省級統一大市場建設清單,29個“高效辦成一件事”事項平均辦理時限壓縮85%,自貿試驗區形成450項制度創新成果。這些改革不僅是破除壁壘的“手術刀”,更是激活要素的“催化劑”——總規模50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首投具身智能領域,國有資本與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新共舞”,詮釋了“兩個毫不動搖”的時代內涵。
在蘇州工業園區,飛利浦醫療通過差異化合格評定實現通關時間縮短95%,這個細節背后是全省要素市場化改革的系統布局。當“政策計算器”精準匹配企業需求,當20萬件專利轉化為“數字資產”,制度性開放的紅利正在轉化為看得見的生產力。改革破題與開放解題的雙向發力,讓“挑大梁”的征程始終充滿活力。
以全局視野統籌發展,拓展戰略新空間。長江入海口北岸,蘇錫通科技產業園七成企業來自滬蘇南;太湖之濱,常州溧陽集聚10余家新能源科創平臺。江蘇在長三角一體化中既當“發動機”又做“連接器”,這種角色自覺源于對“國之大者”的深刻把握。更難得的是,這個以3.2%耕地貢獻全國5.5%糧食產量的省份,在端牢8500萬人飯碗的同時,讓太湖水質達30年最優,南水北調累計輸水450億立方米。經濟大省的擔當,既在GDP數字里,更在生態保護與糧食安全的堅守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從宿遷躋身全國百強到江寧蘇家村變身“網紅打卡地”,城鄉居民收入比連續13年縮小至2.04:1的故事里,藏著共同富裕的深層密碼。民生實事的接力推進,讓“慢病篩防中心進社區”“中小學教室裝空調”等暖心工程,轉化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種發展溫度,正是經濟大省行穩致遠的根基所在。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回望這些年江蘇的發展實踐,揭示了一個深刻邏輯:越是勇擔責任,越能打開發展新局;越是服務全局,越能贏得戰略主動。面向未來,要繼續堅持創新突圍與制度變革同頻共振,助力經濟躍升與民生改善相得益彰,在履責中創造新機遇,在服務大局中實現超越,推動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