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華濫施關稅,我國外貿企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出口轉內銷”成為當務之急。昆山好孩子集團對美發貨訂單暫緩、出口計劃取消,但是研發部門卻沒有停下來,反而更加忙碌,企業正計劃把原定于明年甚至后年發布的新品,提前到今年上市;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加強產業跨境服務支撐,幫助中小家紡企業一同開拓新興市場;南京康尼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加大對亞洲、中東、歐洲等的布局,以多元市場開拓贏得更多訂單……作為外貿大省,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迎難而上、主動出擊、以“變”破局的決心與創新。
顯然,相比以往,今天的“出口轉內銷”更加迫切,背后的戰略考量也更深遠。它不僅僅是外貿企業應對當前挑戰的權宜之計,更是中國企業構建全球競爭力的戰略抉擇,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這段時間以來,商務部、各地政府及多家平臺企業、大型商超集體出手,合力托舉“出口轉內銷”。對外貿企業而言,既要“物理轉場”,更要“市場卡位”,亟需以新思路、新打法、新市場,闖出一片新天地。
出口轉內銷,究竟怎么“轉”?內外市場“游戲規則”不同,“轉場”須得闖過幾道坎。比如,標準不一致,一些外貿產品存在國內外市場質量標準認證不同的問題;渠道不熟悉,轉內銷后必須考慮線上線下渠道問題;品牌不響亮,很多外貿企業主要采用代工模式,在國內知名度并不高。如果企業只是將海外的產品和銷售模式直接復制到國內,必然會遭遇“水土不服”。“外轉內”轉得如何,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市場、看訂單。市場不是天然就有的,從標準適配到需求引領、從線性貿易到生態共建、從成本優勢到品牌塑造,都得“卡好位”。
外貿企業轉內銷的最大挑戰,就是從B2B的批量訂單模式轉向B2C的碎片化零售體系。我省不少企業通過“私域沉淀+流量矩陣”策略,漸漸在渠道上有所突破。比如,南京一家企業生產的電動輪椅車,對接國內“銀發經濟”浪潮,重點拓展社區養老、醫院采購;蘇州某服裝企業通過小紅書“外貿尾單撿漏”營銷,將出口標準的品控轉化為國內市場的優勢,不僅解決了銷售問題,更以高性價比重塑用戶預期,在消費者心目中實現了“品質卡位”。
“出口轉內銷”絕非簡單的市場物理切換,而是產業生態的系統性重構。丹陽眼鏡產業近三分之一的出口訂單都是美國市場,不少企業面對關稅卻很“淡定”,原因是有的已經實現從設備制造到生產工藝的全流程創新,有的在海外開設了高端品類的光刻加工中心。蘇州名碩電腦將全球標準與本土適配有機融合,一季度內銷出貨金額達10.68億元,為從“單一外向型”轉為“內外兼修型”打下堅實基礎。這些鮮活的案例,為我們帶來信心和啟示。
“市場卡位”的終極密碼,就是品牌價值的躍遷和重構。在國內市場,品牌不僅是產品的標識,更是消費者情感認同與價值追求的載體。我省一些外貿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來塑造品牌形象。比如,部分為國際大品牌代工的企業,憑借在代工過程中積累的精湛生產工藝和良好產品口碑,將這些優勢轉化為品牌背書。同時,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通過社交媒體、線下展會等多種渠道進行品牌傳播,實現從“代工出海”到“品牌立身”的蛻變。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固然帶來短期陣痛,卻也在客觀上加速了中國產業升級、市場多元化和供應鏈自主化進程。從江蘇看中國,當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從“被動轉場”走向“主動卡位”,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這場始于應對關稅壁壘的“外轉內”,一定能夠淬煉出中國經濟穿越周期、升級蝶變的韌性與潛能。(陳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