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羅廊巷以西口袋公園,原為城市老城區棚改騰退后的邊角畸零地,通過環境整治、建筑出新,成為了全齡友好的戶外交流場所;河濱公園的大象滑梯重磅回歸,巴黎奧運會同款紫跑道現身市區,鎮江古運河上段“變身”后,景觀步道一步一景,為市民帶來滿滿幸福感……近日,江蘇省公布第一批“樂享園林”活力空間建設典型案例,“南京市羅廊巷以西口袋公園”等27個典型案例上榜,經驗做法被全省推廣。
空間資源的高效利用,一直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命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如何高效利用空間,變“廢”為寶,用好“存量空間”,成為衡量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標尺。從南京老城區的“口袋公園”到鎮江古運河運河景觀提升,這些案例以“小切口”推動城市更新,將原本被遺忘的“邊角地”轉化為充滿生機的“活力場”。
善于“見縫插針”,方能“推窗見綠”。城市發展進程中,棚改騰退的邊角地、低效閑置的橋下空間、功能單一的綠地,往往成為城市治理的“盲區”。南京羅廊巷以西口袋公園,占地面積僅2000平方米的畸零地塊,通過立體廊橋構建復合空間,融入全齡友好的活動場景,既解決了老城區空間破碎、環境嘈雜的痛點,又以“針灸式”更新激活了街區活力。這種“見縫插綠”的巧思,不僅是對物理空間的修復,更是對城市功能短板的精準織補。城市更新并非大拆大建,而是要在細微處見功夫。通過梳理城市“邊角料”,以功能復合、場景多元的設計理念,將零散空間轉化為承載休憩、社交、文化功能的公共場域,既避免了資源浪費,又實現了城市空間的高效利用。
盤活“被遺忘的角落”,點綴更多“方寸之美”。傳統公園綠地往往局限于觀賞性功能,而“樂享園林”的突破之處在于,通過業態融合、場景創新,讓綠色空間成為撬動經濟、文化、社會價值的支點。整治后的3.2公里鎮江古運河串珠成鏈,保留了城市記憶,打造了袁公義渡、溧陽碼頭、丹陽碼頭、河濱公園、珍珠廣場等多處節點景觀,構成了一幅城河聯動、融匯古今的“城市畫廊”,這條充滿了城市印記的運河景觀步道,已經成為鎮江市民喜愛的休閑打卡地。
“樂享園林”項目之所以能“接地氣”“聚人氣”,關鍵在于構建了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機制。無論是南京羅廊巷改造前充分聽取居民意見,還是鎮江古運河上段景觀提升工程通過網絡投票由市民決定步道顏色,都體現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治理理念。這種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協同模式,激發了各方參與的積極性。當市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當市場主體從被動執行者變為主動創造者,公共空間才能真正成為“人民的客廳”。
江蘇“樂享園林”的實踐啟示我們,當城市治理的視線投向那些曾被忽視的角落,當發展理念從“規模至上”轉向“品質優先”,那些承載著鄉愁記憶的邊角地、那些見證城市變遷的閑置空間,就能煥發新的生機。這種轉變,不僅讓市民推窗見綠、漫步進園,更讓城市在高質量發展中展現出溫度與魅力。期待更多“邊角地”變身“活力場”,共同繪就美麗江蘇的嶄新圖景。(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