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3月末江蘇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長10.7%,亮眼的數字不僅是金融“活水”奔涌的注腳,更是江蘇經濟韌性與潛力的“晴雨表”。
重大項目現場的樁基轟鳴,彰顯實體投資信心;民營企業車間的設備飛轉,彰顯創新動能涌動;消費市場的回暖跡象,彰顯內需潛力覺醒。企業敢投、銀行敢貸、居民敢消費,三方合力為江蘇未來發展投下沉甸甸的“信任票”。
金融“滴灌”,重大項目牽引作用強勁
4月底,南京先導高端醫療診斷設備項目的樁基施工如火如荼,南京先導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熊威介紹,項目主要從事醫療探測設備生產,計劃總投資50億元。16.5億元自有資金與銀行貸款的“雙輪驅動”,為項目建設按下“快進鍵”,目前項目貸款正在與銀行對接。全面達產后,可形成年產核磁共振(MRI)約255臺、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系統(CT)約350臺、彩超約1000臺的生產能力,預計年產值不低于20億元。
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獲悉,截至3月底,年內計劃開工的274個省重大項目已開工162個,占全年計劃的59.1%,超額完成“一季度開工率40%”目標;500個省重大項目完成投資1750億元,完成率26.8%,超過序時進度1.8個百分點;200個省民間投資重點產業項目已完成投資168億元,完成率24.5%,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
民間資本敢“貸”的背后,是政策環境的“確定性承諾”。2月27日上午,2025年江蘇金融賦能重大項目啟動活動在南京舉行,公開發布省市縣三級418個重大項目融資需求3098億元。截至3月底,各金融機構重大項目全口徑融資余額達2648.6億元,其中新增余額468.7億元。
“我們將持續加強項目跟蹤調度,多措并舉做好服務保障,全力沖刺、確保上半年完成‘開工率75%、投資過半’的階段目標。”省發展改革委重大項目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對照二季度開工計劃,“一項一策”倒排關鍵節點,加強調度督導,推動未開工項目及早開工、在建項目加快建設,“穿透式”調度分析各行業重大項目開工和投資進展,強化困難問題協調解決;切實強化要素保障,定期跟蹤重大項目融資需求保障情況,加大用地、用林等要素指標保障力度,確保不因要素保障拖慢項目建設進度。
“貸款余額的增長,離不開省重大項目帶動的‘乘數效應’。”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呂永剛分析認為,一段時期內市場面預期走弱、需求受抑制的問題明顯改觀。隨著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各類項目形成海量投資需求以及各類融資政策的匯聚,將進一步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
投資企穩,民營經濟扛起增長大旗
企業有效信貸需求回暖是貸款增加的重要支撐因素,背后折射的是經營主體投資意愿的顯著提振,更勾勒出民營經濟扛鼎增長、新質動能加速孕育的生動圖景。
南京某民營高新技術企業負責人表示,“年初我們剛拿到一筆1000萬元的貸款。江蘇的營商環境像發展‘加速器’,敢貸款是因為看得見回報!”
今年一季度,江蘇民營企業扛起增長大旗,全省規上民營工業增加值增長10%,比全部規上工業高1.8個百分點,對全部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4.5%,比去年全年提升6個百分點;1—2月,全省規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69.2億元,同比增長11%,比全部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高出6.4個百分點。
企業“敢投”的背后,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敢貸”支撐。以南京銀行為例,截至一季度末,南京銀行對公貸款余額10181億元,總量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較年初增幅8.75%,超過全部貸款和總資產增速。其中,科技金融、綠色信貸、普惠小微等重點領域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分別增長13.24%、11.96%、9.25%,均高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
我省為企業定制了一整套“金融工具箱”。4月18日,省發展改革委與江蘇農村商業聯合銀行舉辦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推出全國首個針對民營企業的信用貸款產品——民營信用貸。
激活企業創新熱情,既要解決“短期解渴”的融資問題,更要構建“長期陪跑”的資本生態。2月12日,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第二批產業專項基金在南京正式簽約,共22只、規模408億元,從產業分布上看,既有立足新材料、大健康、綠色低碳等主導優勢產業的深耕細作,也有瞄準江蘇鼓勵發展的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產業的提前布局。
“江蘇正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撬動作用,吸引耐心資本、長期資金、頭部企業匯聚。”投資分析師王衡認為,江蘇的長期主義正在改變產業生態,將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江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政策賦能,市場回暖釋放內需潛能
市場消費回暖無疑是貸款余額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借助放寬的限售政策與銀行按揭貸款,南京市民李紅近日將河西的住房掛牌出售后,一周內即順利置換鼓樓區的學區房。
居民對于房市的消費信心,源于各地推出的一系列購房新政。3月,南京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推出7個方面政策舉措,全市范圍內取消限售,同時,房企無需再承擔收購舊房的壓力,而是通過優惠讓利的方式,補貼購房者首付款3%—5%,政府還將額外補貼房屋總價的1%;4月15日,無錫發布10條樓市新政,內容涉及全面取消限售、加大公積金對高品質住宅的貸款力度、延長購房補貼優惠等。
一系列政策讓房地產市場企穩,重點城市商品房成交量持續回升。這一輪政策松綁,不僅釋放了存量房源的流動性,更激活改善型需求的長期潛力。房產中介汪成告訴記者,南京新房購買者中,超六成是為子女教育或養老置換的“剛改”群體,當“住有所居”轉向“住有優居”,江蘇樓市的潛力已從“量”的復蘇轉向“質”的升級。
政策的刺激,讓居民信貸走出前期低迷狀態,也為綠色交通的長遠未來鋪路。數據顯示,受新能源汽車促消費政策影響,居民購車換車意愿提升,一季度全省限上新能源汽車銷售額同比增長29.2%,較1—2月加快8.8個百分點,拉動全省限上零售額增長2.1個百分點。截至目前,汽車報廢更新、個人乘用車置換更新申請量超20萬人次。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更好滿足各類主體信貸需求、推動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經濟大循環之中,是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重要基礎。”呂永剛建議,下一階段應堅持底線思維,做足政策儲備,加大對受美國濫施關稅等外部沖擊的企業和人群信貸需求的精準支持力度,增強經濟韌性;持續補齊短板,重點解決信貸融資在便利性、可及性、信貸門檻、時間結構、融資成本等方面存在的堵點卡點;強化高質量導向,瞄準新質生產力、新型消費、“投資于人”等領域,不斷優化信貸供給結構。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許 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