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深厚的科學素養
一份優異的高考成績
一條競賽保送的通道
一場 C9 名校青睞的強基綜評
一次努力走向頂尖名校的機會
2022 年,南京市第一中學重磅推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教改實驗—— " 數理人才貫通培養實驗項目 "。作為百年名校,南京一中始終堅守教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 科學素養 " 和 " 科學家精神 " 已成為南京一中鮮明的育人坐標。
南京一中一直在為學生提供更高的成長平臺:從 " 崇文班 " 到 " 少年班 ",從 " 院士 1 課堂 " 到 " 江蘇少年工程院 ",再到 " 數理人才貫通培養實驗項目 ",南京一中一直在構建并優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在助力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的探索中不斷升級。
實踐 12 年 專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南京市第一中學溯源于 1907 年創設的崇文學堂,上一個百年,南京一中為國家和民族培養了 31 位院士以及大批杰出人才。2010 年 9 月,南京一中結合學校實際并整合高校資源創設的 " 祟文項目 " 正式試點,其宗旨是通過中學與大學在教學、科研、實踐的緊密聯系和有機銜接,探索與高校合作培養拔尖創新后備人才的模式。" 祟文項目 " 是南京市首個參與 " 創新人才培養 " 育人模式改變的試點項目。 " 崇文班 ",是 " 崇文項目 " 的踐行者。學校邀請南京一中校友、中科院院士饒子和擔任 " 崇文班 " 名譽班主任,并聘請北大、清華、南大等一批名校的教授、專家給 " 崇文班 " 學生擔任 " 成長導師 ",幫助學生設計三年的成長規劃和學習目標,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 C9 名校,都有 " 崇文班 " 的優秀畢業生。
而說到一中的 " 少年班 ",可以說是少年英才們的搖籃,優秀的科技特長生們在這里得到充分的發展。畢業于南京一中實驗學校的袁浩倫是 " 少年班 " 的一員。進入一中后,他入選江蘇少年工程院第一期冬令營。在感受科技文化,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與來自無錫、常州、徐州等名校的學霸們相互交流,共同成長。在一中,他的數學特長得到了充分培養。學校特地開辦了數學競賽班,幾十節課下來極大地提升了能力和素養。袁浩倫正在備戰今年的數學競賽,數學競賽班給了他底氣和極大信心。
不斷升級 助力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
2021 年 5 月 10 日,南京一中迎來饒子和、武向平、祝世寧等 16 位院士,正式開啟 " 院士 1 課堂 "。
2021 年 5 月底,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一中校長參會,向院士們毛遂自薦南京一中 " 院士 1 課堂 ",邀請院士們加入成為崇文導師。未來三年,一中計劃邀請全國 100 位院士導師,平均每周開設一節科學類校本課程,讓更多的中學生可以在科學家身邊成長。
2021 年 6 月,江蘇省工程師學會和南京一中聯合打造的、面向江蘇青少年的高端科技創新教育平臺 " 江蘇少年工程院 " 成立,整合科學、科技、工程教育等資源打造 " 未來科學家 "" 小院士 " 的成長平臺,成為省市共建、校地融合的新橋梁。江蘇少年工程院首屆 " 冬令營 " 開營,41 名來自江蘇省內各地通過遴選的 " 小院士 " 在南京一中北校區集結完畢,聆聽院士大師講座,參觀體驗紫金山實驗室、清研華科新能源研究院等。
強強聯合 推動育人方式變革
2022 年,南京市第一中學、南京外國語學校聯合開展 " 數理人才貫通培養實驗項目 ",進行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教改實驗,加強數學等基礎學科后備人才培養,探索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新機制新方法,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變革。
" 數理人才貫通培養實驗項目 " 的實施過程中,兩所名校強強聯合,深度合作,實現 " 五聯動 ":命題選拔聯動、師資力量聯動、課程體系聯動、教研活動聯動、項目平臺聯動,打造基礎教育創新人才新高地。2022 年,40 名優秀的幸運兒將有機會成為南京一中 " 數理人才貫通培養實驗項目 " 的首批培養對象。項目以 " 理想和精神雙重引領 "" 科學和人文雙輪驅動 "" 學術和探究雙向共進 "" 理解和合作雙翼共振 " 為關鍵特征,培養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質、扎實的學科基礎、深厚的人文素養、強健的身體素質、突出的科研意識和實踐能力,矢志于數理等基礎學科研究的拔尖創新后備人才。
大學中學名師合力
成就拔尖創新人才
入選的學生們將接受怎樣的優質教育?
師資方面,將由中學名師和大學教授合力。教師團隊由南京一中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奧賽金牌教練、學科帶頭人等名師組成,負責國家課程和競賽課程的高質量實施。導師團隊由著名高校教授組成,3-5 名高校教授將駐點授課,負責校本選修課程的建設和實施以及學生發展指導等。
課程體系,將搭建基礎課程、學術課程、研究課程的 " 三位一體 " 課程結構。
在基礎課程上,合理安排學科課程,開足開齊國家課程,學生每日體育鍛煉時間不少于 1 小時;在學術課程上,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領域或跨學科領域的基礎性知識拓深、前沿性知識拓展為主;在研究課程上,強調學習方式的變革,以項目研究、課題參與、實驗室課程、導師制研學、自我研修等形式開展,重在跨學科學習、自主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在常規教學日的社團和校本課程、學術活動日和假期訓練營中開展特色課程。包括:學科競賽課程、人文和審美素養拓展課程、大學先修課程、實驗室項目課程、重大項目實踐課程、少年工程院科技課程等。
" 數理人才貫通培養實驗項目 " 以 " 立足高考、聚焦競賽、對接強基綜評 " 為課程設計原則。理科課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在完成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每位學生選擇 1-2 門理科競賽,同時,提前學習大學課程。文科課程(語文、英語、歷史、政治、地理)注重文科各學科間的融合,采取議題式、大單元式、整本書閱讀式等方式進行教學。
探索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促進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要求,也是當前對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南京一中響應國家政策,勇擔社會責任,通過不斷的努力,為學子創造更好的成長平臺,不負每一個優秀的你!
(通訊員 郝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