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正值高校畢業生就業季,一些企業出現了毀約行為,打亂了那些剛從象牙塔邁入社會的大學生的就業規劃,一些學生雖然拿到了數千元違約金,但卻錯過了就業黃金期
● 高校畢業生要最大限度保障自己的權益,應當堅持簽三方協議,而不是簽就業意向書、實習協議等保障效力低的就業協議。建議三方協議適當提高企業違約金額
● 相關部門加強監管,確保用人單位依法解除就業協議,一旦發現有用人單位為降低人力成本而“搭車”疫情的毀約行為,應當發警示函、納入用工黑名單,作出嚴厲的行政處罰
□ 法治護航高校畢業生就業
□ 本報記者 趙麗
□ 本報實習生 譚蘭惠
得到不足以支付一個月房租的違約金,卻面臨錯過就業黃金期。這是北京某高校2022屆大四畢業生徐風現在的處境,而造成如此境遇的原因是:招聘企業毀約了。
遭遇企業毀約的應屆畢業生不止徐風一個。當下正值高校畢業生就業季,而之前有媒體報道,一些車企、互聯網大廠都出現了毀約行為,打亂了那些剛從象牙塔邁入社會的大學生的就業規劃,讓很多人不知所措。
多位業內專家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說,企業毀約將嚴重影響畢業生就業信心,甚至導致一些畢業生錯過就業黃金期,較長時間找不到工作。企業應當履行社會責任,規劃好用人招聘計劃,避免、防止任意毀約行為。
專家建議,從保障高校畢業生權益出發,三方協議可以適當提高企業違約金額。相關部門加強監管,確保用人單位依法解除就業協議,一旦發現有用人單位為降低人力成本而“搭車”疫情的毀約行為,應當發警示函、納入用工黑名單,作出嚴厲的行政處罰。
簽訂三方協議
難逃臨時毀約
徐風是在2021年下半年的秋招中,與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簽訂的三方協議,隨后進入實習考核期。“從簽訂三方協議到年底這段時間,我覺得我在公司的表現還不錯?!毙祜L告訴記者。
三方協議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的簡稱,是明確畢業生、用人單位和學校三方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權利和義務的書面表現形式,協議在畢業生到單位報到、用人單位正式接收后自行終止。
簽訂了三方協議,徐風以為工作就有了著落,“可快到2021年年底的時候,公司內部有消息說要進行業務和人員調整,沒過多久,公司的一些福利也減少了”。她回憶說,接下來,公司HR建議她繼續在崗一個月,同時找其他工作,之后便是直屬領導單獨面談。
“他首先評價了一下我最近的表現,然后說因為互聯網發展行情不樂觀,業務和人員調整,公司需要裁員。”徐風說,之后公司按照三方協議賠了她一些違約金?!斑`約金很少,而我已經錯過了找工作的最好時機。”
今年以來,高校畢業生被違約的情況屢見報端。據公開報道,有兩家知名新能源車企被曝毀約2022年畢業的校招生人數多達數十人,給出的理由大同小異,都涉及業務調整,不能提供就業崗位。涉事企業為大學生支付了數千元的補償。
“一份HR發來的解約郵件,讓我直接從‘天之驕子’變成了失業者。和三方協議里規定的5000元賠償不同,公司賠償了一個月工資,多于5000元,但我更想要一份工作?!北簧鲜鲂履茉窜嚻髿Ъs的2022屆畢業生劉明說,目前他租住在北京朝陽區,正在為是留下來繼續找工作,或是考博,還是回老家考公務員而徘徊,“我很迷茫,突然的解約對我影響很大”。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副教授張麗云說,今年高校畢業生突破千萬人,但在國內疫情和國際局勢的雙重影響下,很多企業經營陷入一定困境,部分企業無法正常運營,導致今年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同時也出現一些企業毀約的情況。
“一般來說,三方協議有很多政策保障,有學校參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學生權益。但目前來看,隨著大學生就業市場化的推進,三方協議的三方性、政策性導致其從法律的角度維護學生權益存在不足。”中央財經大學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峰說。
遭企業“畫餅”
實習無法轉正
據受訪的多位應屆畢業生透露,在秋招、春招中,并非所有企業都會與畢業生簽訂三方協議。部分企業會先將準畢業生作為實習生招入,并承諾其實習結束后開放轉正崗位。然而,有些企業未能兌現承諾。
來自北京的大四學生王佳佳在2021年的秋招中,和一家娛樂公司簽訂了實習協議,“當時我處在大四上學期,不能簽勞動合同,而這家藝人經紀公司稱自己沒有三方協議,讓我簽實習協議,承諾實習期結束后立即轉正”。
王佳佳告訴記者,當時該公司領導和她所在團隊的組長都特別熱情,說公司發展快,特別缺人,按時轉正絕對沒有問題。她所在團隊主要負責培養推廣一個新人唱跳團體,剛開始工作非常忙碌,經常加班加點,可隨著選秀節目進入下行期,公司決定調整業務架構以及控制成本,從今年3月開始,她的忙碌狀態戛然而止。
“倒霉的我,被告知不用再去上班了?!蓖跫鸭颜f,當時她還想再爭取一下,但因為北京疫情,學校延遲開學,公司便以不能及時來線下實習加上業務調整,跟她解約了。由于簽的是實習協議,王佳佳連違約金都沒有拿到。
和王佳佳一樣被毀約而沒有拿到任何補償的,還有就讀于傳媒專業的北京畢業生張小魚。公司和她簽訂了就業意向書,承諾她試用期后直接轉正?!翱汕安痪梦壹磳⑥D正時,公司卻以各種方式對我進行勸退。我想抗爭一下,可公司每天給我超負荷的工作量,讓我根本無法完成?!睆埿◆~說,無奈之下她只能離職。
沈建峰認為,今年的企業毀約事件受到較大關注,主要還是因為就業形勢嚴峻,“目前的就業形勢和經濟形勢下,一些企業沒有很好地規劃自己的用人需求和發展需要,導致招聘后發現用不了那么多人”。
長期關注勞動領域的北京律師常莎說,應屆生的簽約主要分為兩種:就業意向書和三方協議。一些企業要求先簽訂就業意向書,正式畢業后再簽訂勞動合同。而就業意向書對畢業生及企業的法律約束效力,遠不及三方協議。
“而實習協議是指在校學生通過參加實習單位的實際工作開展實踐學習,實習期間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的協議。如果該崗位支持實習轉正,需要在學生拿到畢業證之后重新簽勞動合同?!背If,高校畢業生要最大限度保障自己的權益,應當堅持簽三方協議,而不是這些保障效力低的就業協議。
賠償杯水車薪
提高違約金額
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HR告訴記者,一些企業毀約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受疫情影響,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在業務壓縮、項目調整后,為了生存不得不裁員。這時,毀約校招生的成本較低、賠償金較少,而如果解除原有員工的勞動合同,需要支付的賠償金與其工資、工作年限等掛鉤,需支付一大筆賠償金。
毀約后,即便是對大學生進行賠償,也不會超過5000元。
據了解,以前,不少高校畢業生是三方協議的毀約方,一些用人單位通過約定天價違約金來制約大學生毀約。2019年教育部提出建議,違約金不得超過5000元。自此,超過5000元的違約金額度,學校一般不會在三方協議上簽字。
張麗云分析說,違約金的數額是利益權衡的結果。學生有可能因找到更好的用工單位或升學而違約,作為沒有工資收入的一方,學生的支付能力有限,承擔5000元以下的違約金是合理的。如果三方協議中違約金標準太高,一旦學生違約,就會出現支付不能等問題。
多位專家指出,當初將違約金額度限定在5000元,是從制約用人單位濫用權利,保護學生權益立場出發的。然而,這樣的保護當下卻被個別企業鉆了空子。
沈建峰說,學生就業時,應屆畢業生的身份是很重要的,即使毀約賠了錢,也不能改變學生已經錯過就業黃金期的現實,毀約的損害超過了普通勞動力就業市場的違約行為。
“從民事合同的角度來看,雙方約定上限5000元的賠償沒什么問題,但是從三方協議違約給學生帶來更大傷害的角度看,約定用人單位違約多賠償一些也具有一定合理性?!鄙蚪ǚ逭f,從進一步提高對就業學生的保護、規范就業行為的角度看,應當重新考慮三方協議的定性,不應當把這種協議理解為民事協議,適用民事法律,而應當將其理解為勞動合同,適用勞動法律,以此提升對就業學生的保護力度,防止任意毀約行為。
張麗云也認為,從制約用人單位毀約、保護學生權益的角度,可以考慮適當提高用人單位的違約金數額,“但是否提高、提高多少,需要在充分調研、審慎考量的基礎上作出”。
依法解除合同
防搭便車毀約
要探討企業違約問題,首先需要回答的是:用人單位可以違約嗎?
據常莎介紹,法律上有情勢變更原則,當合同賴以成立的基礎發生當事人預料不到的重大變化,合同可以變更或解除。三方就業協議中,都有特定情形發生時可以解除協議的條款。
在沈建峰看來,根據勞動合同法,在“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等特定情形下,用人單位可以裁員——已在崗的員工尚且可以裁掉,沒入職的“不讓來”,法律沒有也不應該完全禁止。
但毀約并非沒有任何限制。在采訪中,記者注意到,關于毀約原因,不少公司的解釋均是“業務調整”。
對此,受訪專家表示,如果業務調整是經營發生嚴重困難后的無奈之舉,毀約并非不可,對這種情況下毀約的企業做“不誠信”等評價,也未必公允。但需要強調的是,法律上認定“情勢變更”有一個前提,即“因不可歸責于當事人的原因”,也就是說,如果合同成立的基礎發生變化非客觀原因,而是用人單位自身失誤導致,其毀約得不到法律認可。
“企業毀約要承擔相應責任,不僅要賠錢,還要面對社會輿論的壓力。所以隨著疫情和經濟形勢逐漸好轉,大量毀約的情況不會出現。”沈建峰說,如果一個企業頻繁毀約,相關部門可以將其納入用工黑名單進行規制。
“在沒有外在客觀因素作用的情況下,如果一個企業反復毀約,其初衷就值得懷疑。如果想得到公眾認可,公司在保守商業秘密的前提下,可以對毀約背景作出更詳細的披露。勞動監察部門也可進行相關調查、披露,以回應公眾合理的質疑。”張麗云說,要警惕“搭車毀約”行為,不排除有個別企業,并未出現法定或約定的毀約情形,而單純為了降低人力成本,“搭車”疫情對畢業生毀約。
張麗云說,對“搭車毀約”行為,勞動監察部門可以向相關企業發送警示函,如果此類情況再度出現,在調查核實的基礎上,要進行嚴厲的行政處罰。
沈建峰也提醒應屆畢業生,招聘中存在一些不合法的、侵害學生權益的行為,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受到侵害的要依法及時維權。他相信,隨著國家針對企業一系列財政補貼、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的出臺,努力為企業發展紓困,不久的將來企業一定會創造和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文中高校畢業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