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6月20日電(記者吳振東、許東遠、桑彤)6月1日起,上海進入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階段,出示“隨申碼”、掃“場所碼”成為市民乘坐公共交通、進入公共場所的“第一步”。但對部分老年人以及沒有或不方便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群來說,“簡單操作”一度成為他們回歸如常生活的“攔路虎”。
5月底,上海推出“紙質離線隨申碼”(簡稱“離線碼”),由使用者隨身攜帶。需“亮碼”時,相關場所工作人員主動核驗使用者健康狀況,確認身份信息,變“你掃我”為“我掃你”,方便市民出行。
手持“離線碼”的老人能否暢行無阻?他們還期待哪些便利?記者近日在上海街頭進行一番調查。
下午2時許,上海真北路與汶水路公交車站,年過七旬的陳阿婆早早將用塑料軟殼封好的“離線碼”拿在手上。上車后,她先把“離線碼”向司機展示,待對方完成手機核驗后,刷交通卡落座。
前幾天,陳阿婆和老伴在居住地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申領了“離線碼”。“工作人員怕我們弄丟,幫助多打印了幾張,很貼心。”陳阿婆說,服務中心專門開辟了給老年人申領“離線碼”的綠色通道,“等了不到3分鐘就拿到了。”
下車后,陳阿婆來到某銀行營業網點,工作人員看到老人的“離線碼”,主動拿出專業掃描設備進行核驗,確認核酸陰性報告在有效期內并測溫后,讓其進入營業廳。
該網點旁邊還有藥店、小超市等。記者看到,經營者或通過專業設備,或使用手機“隨申辦”掃描老人的“離線碼”,確認無異常后準允進入。76歲的蔡老伯說:“智能手機用起來太麻煩,好幾次在店門口急得我團團轉,現在有了‘離線碼’,給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便利老人出行、辦事,增添他們的安全感,是推行“離線碼”的初衷,但記者與陳阿婆同行時發現,拿著“離線碼”卻吃閉門羹的現象仍然存在。
在某品牌便利店,店員并不知曉可用手機掃描“離線碼”進行信息核驗。對方告訴陳阿婆,如果不能自行掃描“場所碼”,就不能進入店內,但可告知需要購買的物品,由店員代買。在某公園門口,保安表示,機器掃不出“離線碼”,在記者告知可用手機操作后,對方稱手機使用不熟練,陳阿婆只好無奈離去。
記者多地探訪看到,由于設備原因,一些公共場所內的“數字哨兵”僅可掃描“隨申碼”和身份證,“離線碼”無法查驗。有銀行營業網點工作人員提醒,目前部分“數字哨兵”能通過掃描身份證獲知核酸結果等健康信息,因此,老年人出門時除攜帶“離線碼”外,還要攜帶身份證。
(編輯 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