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麥浪起,撲面穗生香。金色的麥田里,收割機帶著隆隆的轟鳴聲,在麥浪中來回忙碌,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一顆顆飽滿的麥粒從收割機倉門傾瀉而下,源源不斷地被送上運糧車,顆粒歸倉。農業農村部最新小麥機收進度顯示,截至6月21日,全國已收獲小麥2.94億畝,夏糧生產豐收在望。與此同時,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的主題活動“大國糧策”引發廣泛反響。
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明確指出:“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當前,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國際局勢對全球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市場和貿易影響繼續發酵。守護“糧”辰美景,端牢中國飯碗,必須嚴守耕地紅線、做強良種“芯片”、插上科技“翅膀”。
守護“糧”辰美景,必須嚴守耕地“紅線”。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就現實而言,我國耕地資源緊張,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必須把耕地保護任務落實到具體地塊和責任人。從建立耕地保護補償制度,到增加征收土地預公告制度、強化被征地農民參與制度,再到土地督察制度具體化問題、優化用地審批程序,每一項的背后,都蘊藏著濃濃的為民情懷。同時應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
守護“糧”辰美景,必須做強良種“芯片”。糧安天下,良種先行。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我國一直高度重視育種工作,當前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已經超過9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100%自給,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早在2017年,江蘇就啟動實施農業重大新品種創制項目,圍繞水稻、小麥、玉米、蔬菜、特色果樹、畜禽、水產等領域開展49項重大新品種創制。諸如南粳46、南粳9108等優良食味粳稻品種,就實現了高產與優質的統一。接下來,還要培育出更多高產、優質、綠色的新品種,讓越來越多好種子播撒大地、破土而出。
守護“糧”辰美景,必須插上科技“翅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端牢中國飯碗,必須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近年來,多地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線上培訓答疑,為春耕生產“蓄能充電”,就凸顯出科技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也已經達到7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1%,從“五月人倍忙”到如今“農忙不見人”,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翅膀”,用上“金扁擔”,端牢中國飯碗底氣更足。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可以肯定,嚴守耕地紅線、做強良種“芯片”、插上科技“翅膀”,解決好“誰來種地、種在哪里、怎么種地”三大關鍵問題,我們將確保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等農產品有效供給,守牢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邵彤)
(編輯 蘇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