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寫給種糧大戶的回信,引爆了全國種糧農戶特別是大戶們的熱情。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這殷切希望、諄諄囑托觸動著鎮江種糧大戶們的心弦,在廣大的金色田野,激蕩起懂農業、愛農業、更要干好農業的滾滾浪潮。
從減一半到擴一倍,農戶種糧信心更足了
“今天在報紙上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給安徽種糧大戶寫的信,我的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總書記這么關心我們農民,那我還有什么理由打退堂鼓,肯定要把地種好。”6月29日,江蘇鎮江丹陽市陵口鎮文平家庭農場的負責人陳國法激動地說。
而就在今年年初,他還準備將自家的糧食種植面積縮減一半。受2021年稻麥價格“不理想”和農資“瘋漲”的雙重擠壓,老陳要維持1700畝的種糧面積著實有些捉襟見肘。
轉折出現在今年夏收,選種鎮江農科院“鎮麥15”的老陳,在麥價猛漲的當口,賣掉了自家三分之一的麥子。從最開始的每公斤3元到現在每公斤3.06元,今年的麥價比去年同期每公斤2.3元的價格好太多了。加上產量也高,一畝地多賺200元讓老陳喜上心頭。
農民多賺錢,就能將多支出的成本抵消。有賺頭,種糧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
陳國法激動地表示,聽了總書記的話,他決定種糧面積不但不降,還要爭取增種1300畝,將總面積擴大至3000畝。“總書記讓我們多種糧、種好糧,我也要積極出力呢。”
從喊我種到我要種,大戶帶頭勢頭更穩了
“外面那10000多畝地的機秧苗都栽插完了,就剩腳下這400多畝稻蝦共作的稻田,需要人工栽插。”穿著套鞋,自己下田插秧的江蘇鎮江句容市郭莊鎮紀兵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謝紀兵起身看著遠處一片碧綠的秧苗,心里美滋滋的。
每天,謝紀兵都有上“學習強國”閱讀的習慣。29日,他看到“央視快評:多種糧、種好糧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后,心里感慨萬千。“看到總書記的回信,我真正感受到,無論到什么時候,國家都是關心糧食安全的。只要農民把地種好,各種政策、補貼等自然而然就會傾斜過來,這樣又能有更好的發展。”
如今,他的合作社里,除了他自家種植的2000多畝地外,10000多畝的種植面積分攤到合作社27個大小散戶之中,這些跟著一起干的大戶,都有不錯的收益。“給你打個比方,以前還有不少農戶不愿意種地,覺得不如出去打工好。
但現在,不少合作社里的夫妻倆主動要求種300-500畝地的,一年賺20萬-25萬元不成問題,這比他們出去打工掙得多,而且時間上還更自由。”
說話間,謝紀兵繼續插起了秧苗,但低頭的時候還是特別肯定地說了一句。“這兩天,我真是越干越有勁。”
從多人種到少人管,科技賦能方向更對了
作為鎮江市“科技賦能”糧食生產的排頭兵,江蘇潤果的負責人魏巧也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條信息。她告訴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說的“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真是說到了她的心坎里。
“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大田種植業要效益從哪里來,一個是規模化,一個就是農機裝備智能化。”魏巧解釋道,只有形成規模,才能打破“溝渠”壁壘,降低生產成本。同時,農機裝備的智能化,又能省工節本,提高作業的精準度和生產效率。“在潤果的農田里,都是20畝一塊的高標準農田拼圖,通過大田種植數字農業項目建設,農機作業與田間農情監控實現精準化、智能化、自動化,農機調度管理高效化、便捷化水平顯著提高。”不夸張地說,在潤果,1個人就可以管理500畝地。
作為全國第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示范單位,潤果目前擁有各類農業機械300臺套,日作業能力達5000畝。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智能農機的宜機化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有了總書記的支持,我們信心十足。”(周迎)
(編輯 蔣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