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不可能一蹴而就,探索過程就是蹚路的過程,因地制宜,聚焦民意,有效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匯聚更強大的力量推進鄉村振興。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龍蝦里面跑”,宿遷沭陽隴集鎮的稻蝦藕蝦套養基地里,一水雙用,一田雙收,一季稻一季藕,還有小龍蝦;百畝農文旅,產值增效強,蘇州震澤濕地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打造5分鐘農文旅休閑圈,北向品咖啡、東向游船垂釣、西向閑庭休憩,一方天地盡享閑時閑事……許多地方的實踐表明,鄉村振興探新路,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因地制宜激發當地群眾內生動力。
從陽澄湖大閘蟹,到南京鹽水鴨;從東臺西瓜到馬莊香包……一大批“蘇”字號優質農產品在江蘇各地因地制宜大背景下,走上鄉村振興發展“快車道”,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讓農產品走出江蘇,讓全國人民走進江蘇。
鄉村振興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行穩致遠,群眾是因地制宜中的關鍵因素。鄉村振興從不是“拍腦袋”決策,群眾是鄉村土生土長的“當家人”。群眾對于鄉村發展的眼睛是雪亮的,聽取民意、集中民智,有利于更快地找出鄉村振興的“絆腳石”。從長遠發展來看,鄉村振興持續健康發展更多要從自身可為與有為上發力。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在決策之前多調查了解群眾的意見,傾聽群眾的呼聲。方案出爐,多問“這里合不合適”“你們愿不愿意”,站在群眾的角度多替他們想一想。民意中蘊藏強大力量,讓群眾成為“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群眾的發展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能調動起來,“要我發展”轉變為“我要發展”,鄉村振興大業則事半功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鄉村發展的“共富”之路沒有完全一致的道路可循,只有在萬千“共富路”中總結經驗教訓,結合本村實際、特色產業發展,才能蹚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致富之路。找準群眾需求,依托本地自然資源稟賦,拿出群眾擁護的方案,在發展中聚集民心、帶動民力。“這些舉措,都是平時收集村民意見、經集體討論通過后實施的。”這是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漓渚鎮棠棣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建明的鄉村振興之道,棠棣村探索出收集民意的途徑:依托村內設立的人大代表聯絡站常年收集群眾意見和訴求;平時有空就在村里轉悠,聽聽村民對鄉村振興的建議。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真正將帶有“鄉土味”的民意直達中央,他所提出的《關于加大農村引進新型農業人才扶持力度的建議》《關于進一步盤活利用閑置農房的建議》等,都得到了相關部委及時回復,并出具相關的指導意見。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黨中央認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因地制宜是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路子。一方面,專業的團隊干專業的事情,依托鄉村地理條件、資源稟賦,做好發展定位;另一方面,群眾的潛力、活力、動力是不容忽視的鄉村振興“加速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助推實現鄉村農業高質高效,鄉村環境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