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
作者:樓俊超,系浙江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前,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印發,明確提出“強化各項穩崗紓困政策落實,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穩崗傾斜力度,穩定農民工就業”。對于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來說,確保近3億人口規模的農民工群體穩定就業,關系著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更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底色和成色。
長期以來,農民工底數不清、去向不明、精準服務難,是困擾就業服務部門的普遍難題。近年來,多地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實現從“人找崗位”到“崗位找人”,精準匹配務工需求,精準提供就業服務,幫助更多農民工實現了高質量就業。比如,江西通過“農民工地圖”數據賦能,不僅服務了廣大農民工兄弟就業,也為企業緩解了一定的“招工難”壓力。
穩就業,不僅意味著能就業,還要就好業。近年來,大齡農民工的權益保障問題日益得到社會關注。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近年來我國農民工平均年齡逐年提高,從2017年的39.7歲逐步抬升至2021年的41.7歲。5年間,50歲以上農民工在群體中的占比也從21.3%攀升至27.3%。隨著大齡農民工群體的擴大,他們在就業、工傷維權等多方面的難題亟待關注。
開年以來,多地加快零工市場建設,在服務大齡農民工方面可圈可點。比如,河北邢臺開創“零工超市”,實時發布搬家貨運等臨時性、季節性用工需求;山西太原打造“零工之家”,方便外來務工人員、靈活務工人員攬活計,并以建材市場等零工密集型企業為依托,提供就業對接服務。根據相關調查,超過四分之三的農民工在省域內就業,超過一半在縣域內就業。順勢而為,就要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帶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創業。
需要看到,與新生代農民工相比,大齡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專業技能,大都只能從事體力勞動和技術簡單的工作,從“體力型”轉向“技能型”工作的難度較大。對此,在尊重大齡農民工就業偏好和企業用工需要的基礎上,相關部門要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切實做好大齡農民工就業扶持和權益保障工作。同時,利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供需對接效率。構建“鏈式服務”,將過去“單點式”的就業登記、技能培訓、職業介紹等服務銜接起來,提高大齡農民工公共就業服務的精準性、實效性。另外,加強對零工市場的建設管理,保障規范建設、有序運行。
更重要的是,持續做好安全保障和技能培訓,為需要“轉崗”“轉場”的農民工提供再就業培訓。針對當前制造業重點領域、現代服務業和鄉村振興急需的技能人才,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培訓,以精細化、精準化培訓實現更好的崗位匹配度,促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同時,推進勞務輸入地與輸出地聯動對接,延長農民工跨區域培訓就業服務鏈條。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28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