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小田”變“大田”!解開鹽城農村土地改革密碼

雨水時節,草木萌動,正值春耕備耕關鍵時期。農業大市鹽城迎來一則消息,繼“聯耕聯種”創新做法寫入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后,“小田變大田”改革經驗又被剛剛發布的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吸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抓牢“土地”根子、聚焦“人”這個核心,因時因勢創新舉措,進一步理順關系、激活生產力,鹽城農村土地改革蹚出新路徑。

作為長三角地區面積最大、體系最全的平原農業區,鹽城糧食產量逐年遞增,連續8年超140億斤,約占全國的1%,在全國南方農區(淮河以南)排第一位,糧食安全貢獻度全省第一;十多個大宗農產品產量和規模雄居江蘇首位;連續三年榮獲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綜合排名第一等次……這是一個農業大市交出的改革成績單。

破解“碎片化” 凝聚自我創新

“每家的地都是東一塊西一塊,最多的一戶有17塊。”說起以前小田分散問題,亭湖區委農辦副主任劉宏偉深有感觸。

1998年土地二輪承包時,為了盡可能做到公平分配,各家各戶土地通常按照肥瘦、遠近等劃分成多塊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一戶多田”存在的生產成本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低、新品種新技術難以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效益體現不充分等問題日漸凸顯,制約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

2019年9月,亭湖區入選第三輪省農村改革試驗區,針對土地細碎化問題,以保障土地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為切入口,試點開展“小田變大田”改革。

首批改革試點選在黃尖和便倉兩鎮的5個村民小組。

“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利用作物成熟換茬之際,組織實施田塊互換整合,設立流轉區和自種區。”劉宏偉介紹,愿意繼續種田的農戶在靠家、靠路、靠河等生產生活更為方便的位置優先選擇整塊田種植,相對集中形成自種區;不愿繼續種田的農民將承包地委托村集體進行發包流轉,供家庭農場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431戶農戶參加首批試點,2790畝承包地,共1123塊,改革后并成147塊,其中101戶選擇自種、330戶的土地流轉給8個家庭農場經營,多余田埂和廢舊溝塘得到復墾,土地面積溢出6.3%。

田頭“試驗”范圍不斷擴大。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有36個鎮134個村實施了“小田變大田”改革,涉及承包地面積50.27萬畝,其中亭湖區實現整區推進。與改革前相比,相關鎮村土地流轉率由平均60%提高到78%以上。

破解“碎片化”的創新舉措引來各方關注。2020年以來,省農業農村廳《農業農村調查與研究》、農業農村部《農村改革動態》等相繼介紹鹽城經驗做法,新華社旗下《瞭望》《半月談》《新華每日電訊》和央視農業農村頻道等紛紛推出專題報道。2022年11月,根據中央領導和農業農村部領導批示精神,農業農村部調研組赴鹽城市專題調研亭湖區“小田變大田”改革工作,對改革予以肯定。

在不斷探索、修正和調研、總結中,改革經驗愈發明晰、廣受認同。2021年,亭湖區“小田變大田”改革項目入選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典型案例;當年,鹽城以整市為單位獲批農業農村部“‘小田變大田’,探索承包地‘三權分置’實現路徑”以項目制拓展農村改革試驗任務,成為全國唯一承擔該項試驗任務的地區;2023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明確提出“總結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經驗,探索在農民自愿前提下,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細碎化問題”。

穩慎保收益 尊重農民意愿

從5個村民小組改革試點到全市推廣改革試驗,貫穿始終的尊重與穩慎,體現了改革操盤者強烈的“改革為民”情懷,也成為改革能夠不斷向縱深推進的最有力保障。

尊重每一位農民的意愿、不改變土地經營承包關系、不減少農戶權益——改革試點前期,村組干部逐一登門入戶宣傳政策,鎮村干部打下的包票讓農民們吃下“定心丸”。

通過入戶調查摸底,村干部準確鑒別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真實意愿,核對承包土地確權信息,收集農民的意見、建議和訴求,堅持田塊基礎信息、農戶訴求回應、種植意愿選擇、合并方案認可、合并田塊“五個確認”,圍繞“大農、小農都能種好田”的目標,科學設計“一戶一田”自種和“多戶一田”流轉統籌兼顧的方案,提高農民的滿意度,化解改革試驗的阻力。

“和種植大戶相比,小農戶更代表最廣大農民利益。盡管小農戶種植面積占比不大,但整個改革過程中,我們始終優先保障小農戶的權益。”市農業農村局政策與改革處處長周鄭翔說,改革方案在設立自種區、流轉區之外,還增設了預留區,就是為了充分尊重農民的不同種植意愿,始終確保農戶“隨進隨出”。

不搞一刀切,宜統則統、宜分則分,不把土地流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小田變大田”改革后,與黃尖居委會土地流轉率提升至80%相比,同屬黃尖鎮的指南村只有20%。對此,改革主管部門“充分肯定、十分欣慰”,因為該村尊重了土地原本齊整成片、每家每戶靠人工種植菊花增收的實際,把保障小農戶權益放在了優先位置。

地租價格不能一味求高。曾有地方競價高至每畝1700元,后來經營不順出現違約。為此,鹽城市提出土地流轉租金應在合理區間浮動。

社會資本在規模種植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為保護普通種糧大戶,鹽城市提出土地經營權優先流轉給本村、本地的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主。

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全市各地改革步伐變得更加穩慎。周鄭翔介紹,在總結試點經驗教訓后,各地更加注重長期回報收益率和風險預防,盡可能降低村集體風險,保障小農戶與承包農戶收益。

適度規模化 激發多重效應

“種好田,讓愿意種田的農戶種上條件最好的田,種田意愿更強;好種田,全程社會化服務讓種田更高效,種植成本更低;種田好,糧食品質和產量得到提升,農民增收更多。”市委農辦副主任倪志成說,從試點實踐到全市推廣,這一直是“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驗的初衷,也正逐步成為現實。

同樣是承包200多畝地,改革前后,一零一整,讓亭湖區新興鎮倪杰村的種植大戶錢文中感受大相徑庭,“以前200畝地零散分布,大型機械到不了田頭,稻麥收割完在田頭就直接賣掉,價格上不去;并成大田后,全程機械化省時省事不說,每畝節本增收超過300元。”

據亭湖區農業農村部門測算,試點鎮村的種糧大戶畝均種子用量減少2.6公斤、農藥少施2.3次、化肥用量下降5.8公斤、耕種收割費用減少80元、小麥增產85斤、水稻增產156斤。

改革帶來的效應不止于此。

在倪杰村,一個可為周邊2萬畝耕地提供選種、育苗、機插秧、施肥、防蟲、收割、烘干、倉儲、初加工一條龍服務的農業服務綜合體正在建設。“有錢出錢、有地出地,四村聯建、利益共享。”在新興鎮農經中心主任董金榮看來,改革給糧食生產配套服務和農用地集約利用也帶來新變化。

在東臺市時堰鎮雙星村,小田并成大田后,先后投入1300萬元,提高渠路橋涵標準,大戶搶著承包種植。“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技術更先進、管理更現代、理念更綠色,聯農帶農能力也更強。”雙星村黨總支書記周愛所說,改革后集體經營性收入增加33萬元,全村近100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增加收入200多萬元,轉移勞動力220人進廠務工和從事第三產業,增加收入800多萬元。

倪志成介紹,“小田變大田”改革全面推廣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鎮村按照田塊布局配套建設公共基礎設施,拓展基礎設施功能,實現服務效益最大化,加快形成高端化、現代化、智能化的現代產業體系和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實現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對于鹽城“小田變大田”的探索實踐,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馮淑怡這樣評價:“有效解決了農村土地細碎化、農業生產副業化和勞動力低質化等問題,在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改革無止境 集成“鹽城智慧”

“鹽城市將‘小田變大田’改革作為探索二輪承包延包方式的重要實現途徑,經群眾認可,在承包權穩定的前提下,充分放活經營權,豐富承包地‘三權分置’的形式內涵,為國家開展二輪承包延包試點提供‘鹽城方案’。”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施建霞表示,系列改革正在集成和協同中不斷深化。

在“小田變大田”平順推廣的基礎上,亭湖區繼續探索附屬(配套)設施農用地集約化供給制度試點改革,并建成實體工程。

為統籌兼顧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射陽縣、亭湖區試點探索土地租金合理形成機制,并被列入省第四輪農村改革試驗區。

“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公司”負責人、黃尖居委會職業農民陳樹東怎么也想不到,今年他和妻子可以像城里人一樣領上養老保險了。

為了吸引更多中青年家庭農場主從事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鹽城市正在積極探索家庭農場主養老保險補貼制度。補貼對象優先選擇本地戶籍、糧食和油料作物生產規模300畝以上、穩定經營三年以上、年齡50周歲以下的家庭農場主或參與農場勞動的家庭成員。

施建霞介紹,這項改革剛被寫入2023年省委一號文件,目前已覆蓋鹽城大市區、建湖縣、阜寧縣,即將在全市推廣。

近日,實地走訪調研了亭湖區鹽東鎮曙陽村、南洋鎮方向村“小田變大田”改革現場后,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司長趙鯤表示,認真總結經驗,強化試點示范,切實將改革向縱深推進,推動農業產業持續向好、農村面貌持續煥新、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