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孫義 記者 楊亦文)作為江蘇最年輕的設區市,黨的十八大以來,宿遷市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實力明顯提高,群眾幸福感不斷攀升。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宿遷正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宿遷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天合光能(宿遷)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供應商和領先的系統集成商
錨定目標,打造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
開年即開工,開工要實干。項目建設是穩投資、穩增長的“壓艙石”,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是宿遷實現千億級產業,攻堅目標的關鍵所在。1月30日,2023年一季度宿遷重大產業項目啟動建設,全市共有132個重大產業項目計劃啟動建設,計劃總投資1340.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673.5億元。
2月10日上午,潤澤特種新材料項目開工儀式在宿城區運河宿遷港產業園舉行。該項目計劃總投資106億元,年度投資50億元。項目主要生產特種金屬材料、節能門窗幕墻及防護智能門窗等產品,產品主要應用于筆記本電腦、高鐵車廂、飛機外殼等高強度特種材料方面。該項目計劃2025年12月全面達產,可實現年產35萬噸特種金屬材料和230萬平方米門窗幕墻,預計年銷售收入130億元,預期稅收10億元。
近年來,宿遷始終把工業突破、招商引資作為工作的主抓手,以打造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為目標,跨越趕超、爭先進位的成效穩步提升。2022年,宿遷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12億元、增長3.6%,增速位居全省第四,總量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更在全國排名上前進了5位,躋身全國70強。
2023年,宿遷將深入推進千億級產業攻堅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打造產業新地標。率先突破新能源產業,以晶硅光伏為龍頭,加快發展氫能、儲能、鋰電等,確保年內產值突破千億。集中攻堅高端紡織產業,以建設新興紡都為目標,以化學纖維為支撐,大力發展品牌服裝、高檔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確保2024年產值過千億。全力培育綠色食品產業,以釀酒、調味品為特色,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等,確保2025年突破千億規模。
加快培育鏈主企業、集聚優質項目,著力打造一批實力雄厚的優勢產業集群,為培育新的千億級產業奠定基礎。做大機電裝備產業,發展激光裝備、動力電池、汽車零部件、智能家電等,年內產值達650億元。做強新材料產業,壯大膜材料、功能玻璃等優勢領域,年內產值突破500億元。做精綠色家居產業,積極發展綠色板材、定制家居、成品家居等,壯大龍頭企業矩陣,年內產值達760億元。
立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產業基礎,發展壯大化學藥物、集成電路,年內三大先導產業產值增長16%以上。搶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窗口期”,瞄準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的細分領域,遴選打造一批新興產業,年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達38.5%。
聚力引建重大項目,加速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牢固樹立招大培強理念,持之以恒攻堅大項目,千方百計培育大企業,著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強勁引擎。力爭年內三縣兩區和宿遷經開區分別引進1個百億級項目,確保全市招引50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20個、10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100個、每天引進1個億元以上項目。健全項目落地“快速通道”,確保新簽約項目當年落地開工率不低于50%。
△宿遷加快建設“江蘇生態大公園”
精雕細琢,加快打造江蘇生態大公園
清晨,家住宿遷市區府苑小區的張大爺總會走出小區的東北門,走過馬路進入鳥悅園晨練。
鳥悅園去年9月份正式建好對市民開放的。該園總占地面積約120畝。這座“林木疏密有致,鳥鳴悅享其中”的生態公園,不僅是宿遷市委、市政府重點打造的中心城市建設重點項目,也是便民利民的為民辦實事項目。公園深入貫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堅持將保護生物、呵護生態、精塑景觀、營造情趣、服務民生相結合,將景觀與海綿城市建設、生態文明展示融為一體,為市民打造了一片親近自然、探索自然、樂享自然的生態空間。
1月11日經歷“修舊如舊”的新盛街正式開街,擁有400年歷史的老街回歸煙火、煥新重生。
以酒為媒,以節會友,宿遷文旅節展示“驚艷酒都”。作為宿遷每年固定舉辦的“主場”節慶活動,中國酒都(宿遷)文化旅游節已經連續舉辦3屆,成為宿遷文旅活動的“金字招牌”。2022年中國酒都(宿遷)文化旅游節策劃了20余項推進文旅融合、促進經貿交流、激發消費潛力的系列分項活動。
近年來,宿遷始終把“三都”之城建設作為重點,促進人、產、城的協調發展,打造宜業宜居之城。始終堅持內外兼修、融合融通,科學劃定“三區三線”,“三生”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全力加快打造江蘇生態大公園,城市品質不斷提升。接續實施城市更新行動,2022年改造老舊小區15個、棚戶區153萬平方米,住房條件持續改善。黃河故道文化公園、鳥悅園、英雄園等8個公園建成投用,新改建公園綠地65萬平方米。
與此同時,宿遷市還不斷拓展農業+生態、農業+古鎮等項目,以農業現代化促進城鎮化建設。實施小城市建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統籌推進農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2022年新搬遷改善農戶2.4萬戶,創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2個,成功入選國家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支持城市。
如今的宿遷天更藍了,水更綠了,大小公園綠地就在身邊。初春季節,春風溫柔,陽光明媚,周末的時候,廣大市民紛紛帶著孩子們來到公園綠地看花賞景,尋找春天,一幅幅幸福和諧的畫面隨處可見!
△鄉村建設風景如畫!
做好民生項目,讓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2022年,宿遷始終堅持發展為民、發展惠民,著力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百項民生實事圓滿收官、完成投資218.17億元。富民增收基礎更牢,出臺保企業穩就業惠民生12條,開展職業技能培訓6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5萬人。公共服務質量更優,深入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位供給等工程,15所中小學校建成投用、新增學位3.2萬個。加快完善公立醫療衛生體系,市傳染病醫院完成改擴建,創成省定基本標準村衛生室300個。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扎實推進,“好人之城”“志愿之城”“慈善之城”建設深入人心,成功舉辦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系列活動。社會保障托底更穩,實施全民參保“幸福行動”,全年基本養老保險新增參保13.5萬人。推進醫保惠民行動,醫療保險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
今年,宿遷繼續安排實施了“六補六提” 100項民生實事項目,年度計劃總投資232.63億元。具體包括推動收入增長補差提速(9項)、推動教育發展補軟提質(8項)、推動衛生健康補缺提檔(13項)、推動城鄉功能補欠提級(37項)、推動人居環境補短提效(18項)、保障補弱提標(15項)。
近年來,宿遷始終堅持人民至上,聚焦與全省同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立足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發展導向,著眼補短板、解難題、兜底線,著力辦好“六補六提”民生實事項目,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總體水平2025年達到蘇北平均水平的目標,不斷刷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宿遷新實踐的民生高度。
在具體實踐中,宿遷突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保障中的主體地位,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突出抓好關鍵的、突出的、牽一發動全身的民生短板弱項,突出抓好普惠性、基礎性民生,打造共建共享的民生,加大基本公共服務和民生改善投入,持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在兜牢民生底線基礎上穩步提高“民生七有”水平,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