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基層醫療提質增效,用便捷與特色“引流”患者,家門口的社區醫院居民來點贊

現代快報(記者 梅書華)近年來,為滿足社區居民就醫需求,倒逼越來越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強基層,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胃腸鏡不排隊、開展手術有技術、夜間門診方便上班族……基層醫療機構用便捷和特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患者。據悉,2022年以來,江蘇省居民2周患病首選基層醫療機構比例為69.8%,縣域內就診率為93.1%。近日,現代快報記者探訪了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聽一聽患者選擇這里的原因。

家門口做無痛胃腸鏡不排隊,一次檢查救了他  

社區醫院早已不是看看小感冒、拿拿慢病藥的小地方。對于78歲的陳大爺而言,家門口的幕府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救”過他的命。去年,陳大爺的肚子突然開始脹氣,半個月都沒有好轉。從未做過胃腸鏡的他,在家里人的勸說下前往醫院就診。面對需要排隊一個月的通知,他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幕府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早就能做胃腸鏡了,你跑大醫院排什么隊!”無意中,老友的一句話提醒了他。  


△幕府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消化內鏡中心

掛號就診開藥,陳大爺兩天就做上了胃腸鏡,看到幕府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寬敞明亮的內鏡中心,他和家人也放心了不少。最終,陳大爺的活檢結果提示為胃癌,副主任醫師楊紅梅立即將他轉診到江蘇省人民醫院治療。現在,陳大爺定期隨診,候診時,他總要用自己的經歷給其他患者建議兩句,“胃腸鏡一定要做,這里的醫生技術不錯的。”  

“我們從2020年9月開始做胃腸鏡檢查,主要是因為居民消化系統疾病多,需求量大,而三級醫院等待時間長,醫院便安排人員進修學習,購入設備,將這個項目做了起來。”楊紅梅介紹。幕府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消化內科,不僅可以治療常見胃病,還在2019年開設了幽門螺旋桿菌篩查,之后又陸續開展了胃腸鏡檢查,包括無痛項目,兩年多的時間,檢查近2000人次,為150名患者解決了胃腸道息肉問題,也篩查出了不少早癌患者,因為發現得早,介入及時,有效遏制了病情發展。

手術也能做,腹腔鏡微創成特色  

雨花臺區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內鏡檢查已有近10年時間,除此之外,近幾年普外科還開展了腹腔鏡手術。外科主任醫師蔣永勝介紹,中心的外科手術室配備了德國STORZ高清腹腔鏡系統、全自動麻醉機、監護儀、電動手術床、C臂機等先進設備。腹腔鏡微創手術、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肛瘺Lift術等都是特色技術項目,此外,普外科還榮獲省基層特色科室榮譽。  


△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手術室配備了腹腔鏡設備

2月16日晚,該中心收治了一名闌尾炎患者——13歲的晨晨(化名),晨晨就住在中心附近,被診斷為闌尾炎后,他的家人選擇了在中心做手術。“這么多年,有點不舒服都是在這兒看的,技術信得過。”2月17日,晨晨的腹腔鏡闌尾切除手術順利完成,2月20日,他便出院回到了學校,自費花了約1000元。蔣永勝主任告訴記者,在中心做手術總費用低,相比三甲醫院,醫保報銷比例更高。  


△盤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日常開展胃腸鏡檢查

近年來,胃腸鏡檢查與手術項目走進了越來越多的基層醫療機構,尤其是江北、江寧等遠離市中心的區域。江北新區盤城街道衛生服務中心消化內科成立于2017年,也是江蘇省級基層特色科室,不僅開展胃腸鏡常規檢查,篩查早期消化道腫瘤、幽門螺旋桿菌,還不斷拓寬診療范圍,積極開展消化內鏡下微創手術,包括息肉電凝電切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上消化道異物取出術等。中心自2019年9月初新開腸鏡檢查及治療,至今共進行胃腸鏡檢查近3000例、胃腸鏡治療700余例。中心還定期選送科室醫護人員至南醫大二附院進修學習,不斷引進新技術、新項目,使中心內鏡檢查及治療技術有了長足進步。

中醫適宜技術“小而特”,夜間也有門診  

在主城區,處于三甲醫院包圍之下的社區醫院,又是如何“圈粉”的呢?秦淮區石門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候診大廳的兩個窗口常年排著長隊。據悉,該中心年門診量超過30萬。這份數據,離不開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中醫小夾板治療骨折,免挨一刀;中醫經絡精準辨識體質,對癥調理;中醫循經推拿,防控近視……該中心開設了十多個中醫藥特色專科和診療項目,一批批中醫“新武器”登場服務居民,中醫藥服務能力不斷升級,讓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選擇在家門口就醫。  

夫子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皮膚外科診療中心,平均日門診量早就突破了200人次。為了滿足患者的就診需求,設立了8個診室、3個治療室,坐診的專家里不乏南京市名中醫、秦淮區名中醫,這樣的科室團隊,在基層醫療機構中十分少見。中心數十個傳統中草藥方劑都是經過時間驗證的“寶貝”,讓“草醫”的名聲被居民口耳相傳。  

在市中心,還有一家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樣是居民的心頭好。許多居民白天忙于上班,下班后才有空去看醫生,中心考慮到這一情況,開設了中醫科推拿夜門診服務,每周一、每周三、每周五17:00-20:00開診,滿足“上班族”等夜間看病需求,老人就診也有了家人陪伴。“沒想到社區醫院還有夜門診,這下更方便了,下班就來推拿,腰痛不用請假,也不用忍到周六。”一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說。

打造“小綜合”模式,未來院區再擴建  

多年前,社區醫院開展基本手術是常態,后來工作重心轉向公共衛生,有的醫生放下了手術刀,有的流向了三級醫院。近年來,以基層能力建設全面達標為重點的醫改深入推進,社區醫院開始逐步分擔大醫院的壓力。“能開手術,報銷還高,在保證醫療質量的前提下,基層醫療機構可以大膽擴展醫療服務范圍。”南京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顧海教授建議。  

針對基層醫療機構未來的發展,顧海表示,可以從兩條線著手:一方面,基層衛生處做好調研工作,挖掘百姓迫切需要的適合在基層發展的醫療服務,比如體檢、護理、養老、康復等,三甲醫院通過科室幫扶、專家團隊下沉的方式助力基層,將項目真正開展起來;另一方面,要將人才留在基層,可對基層醫護人員的績效考核制度進行改革,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項目開展起來了,門診量高了,患者滿意了,醫生收入也高了。其實,基層做得好,患者黏合度高,對健康科普知識的傳播更有好處。”他說。  

作為社區醫院,既要承擔好基本公共衛生職責,更要滿足好轄區居民的基本醫療需求。幕府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王鳳介紹,借助醫聯體三級醫院專家的幫扶以及專科孵化的建設,中心已逐漸發展為“小綜合”模式。消化內科建立了內鏡中心,已獨立開展內鏡下APC、EMR二、三級治療術,今年,將進行針對性的專病管理,將胃腸道早癌篩查防治流程化;在鼓樓醫院疼痛科的孵化下,開設慢性疼痛門診,并發揮康復科省級基層特色科室優勢,用中西醫結合康復療法一站式解決居民疼痛問題;另外,中心還制訂了醫聯體外科專科協作方案,通過引入多家三甲醫院專家、人才選派進修等方式打造外科團隊,逐漸恢復外科團隊手術治療能力,并計劃將皮膚科、肛腸科等打造為基層特色科室。

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占地面積達7500平方米,年門診量約30萬。中心主任陳德春告訴記者,實際上,不斷加大的流量已經使中心的發展到達瓶頸期,未來還將進行整體優化。一方面,要將計免接種、兒童保健、體檢等公共衛生服務科室擴大,提升體驗感;另一方面,要將2個省級特色科室、5個市級特色科室繼續發展,滿足患者的就醫需求。陳德春表示,預計2024年中心將再擴建3800多平方米。

(醫院供圖)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