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計民生,大小賬本,新的一年有新的安排。
受國務院委托,財政部3月5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查《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預算報告”),“國家賬本”正式亮相。
預算報告中明確,今年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準、更可持續。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多位專家學者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的“國家賬本”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在綜合平衡、統籌兼顧的基礎上,對2023年的預算作出了科學合理的安排。
赤字率提為3% 積極財政支持高質量發展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做好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意義重大。
記者注意到,今年的財政政策更注重在合理增加和優化支出上再下功夫,注重與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社會政策等協同發力,從而更直接更有效地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
預算報告明確,赤字率按3%安排,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全國財政赤字38800億元,比上年增加5100億元。
“2023年的赤字率和專項債安排均高于去年,體現了加力提效的政策基調和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決心。”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對記者表示,赤字規模增加,有利于更好支持落實完善減稅降費、助企紓困,提高微觀主體活力;有利于保證支出強度,進而擴大總需求,對沖外需下行。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表示,適度擴大政府財政赤字,將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在財政收支矛盾加大的情況下,必須強化財政資源統籌,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全國政協委員張連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專項債提至38000億元 助力穩投資促消費
在有效帶動擴大全社會投資方面,財政資金往往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而政府專項債券則是穩投資、促消費的一個重要抓手。
預算報告明確,適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新增專項債務限額38000億元,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適當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支持地方正常融資需求。
對此,羅志恒指出,今年專項債規模上升,短期內,有利于擴大基建投資,帶動社會投資,穩定總需求;中長期看,有利于優化供給結構,提高經濟社會運行效率。今年專項債的使用范圍將進一步擴大,有利于一大批重大工程盡快落地、靠前發力。
“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是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張連起表示,用好地方政府債券,可以擴大有效投資,為拉動消費、擴大內需、促就業、穩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朱青指出,專項債不屬于赤字,所以要求“先有項目后有資金”,其發行規模受到多方面的要求。今年預算盡管總體是加力的,但力度適度,符合實際情況。
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 “真金白銀”推進鄉村振興
當前,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但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成為常態,國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經濟運行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財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
在此背景下,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各級政府堅持過緊日子”“全國財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
預算報告中,也明確了兜牢各項民生底線的具體預算:教育支出中,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安排250億元、增加20億元;改善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補助資金安排100億元、增加30億元;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安排1567億元;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668億元、增加50億元等。
此外,記者注意到,自2019年起,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每年都在以30元的幅度增長。
財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盤和林表示,這些一項項惠民政策出臺的背后,體現的是以改革力度不斷提升服務民生的溫度,每一項政策都是全力兜牢民生保障“幸福線”。
此外,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預算報告中明確,進一步增加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規模,安排1750億元、增加100億元,重點向鄉村振興底子差的地區傾斜。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財政政策的支撐和保障作用。”羅志恒表示,透過今年的預算報告可以看出,2023年,積極財政會在提高財政治理效能的同時,服務好國家重大戰略,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為國理財,為民服務。
“國家賬本”中,在“收、支、增、減”的數里行間,折射著新時代下的政策力度和民生溫度,也是黨和國家心系何方、情牽何處的最生動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