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看江蘇代表委員履職為民“蘇”新篇

全國人大代表單增海: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 以自主創新挺起大國脊梁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工時乘坐過的全地面起重機,如今通過技術升級,關鍵指標已達到全球第一,整機國產化率也由原來的71%提升到100%,所有零部件均為中國制造,徹底破除了‘中國制造沒有芯’的魔咒。”作為來自制造業的全國人大代表,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單增海表示,徐工集團始終牢記總書記“很多核心技術是求不到、買不來的”殷殷囑托,始終心懷產業報國志向,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不斷解決“卡脖子”問題。



自從進入徐工集團,單增海在起重機研發上一干就是28年。如今,50歲的他,頭發已經花白,但依舊秉持初心,堅守匠心,矢志不渝帶領團隊,讓中國起重機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重”。“我總是不斷鞭策自己和團隊,要堅持學習和創新。”單增海說,通過持續自主研發,如今徐工起重機產品的主要功能技術、參數達到了領先水平。

超級移動起重機,被認為是科技含量最高、研發難度最大的產品之一,被譽為世界工程機械技術“珠峰之頂”。徐工集團組織200多名中外專家、100多位高級技師等十年磨一劍,攻克了7大關鍵核心技術,完全形成了千噸級起重機自主研制能力,實現了我國原創、世界領先的重大創新。

五年來,徐工將全球最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從1200噸提升到2600噸,產品施工風電機組的安裝高度從最大100m突破到最大160m,風電機組功率從原來的2.5MW突破到8.5MW,全球唯一實現了陸上風機吊裝工況的全覆蓋。

五年來,“世界第一吊”2600噸全地面起重機、“神州第一挖”700噸液壓挖掘機、全球最大塔機、中國最大35噸裝載機等多項國產首臺套重大裝備、近千項關鍵核心技術、一批關鍵核心零部件,同樣出自徐工,來自中國制造!

截至2022年底,徐工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千余項,制定發布國際標準5項、國家及行業標準237項,擁有有效授權專利破萬件,發明專利2469件,其中30%以上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作為一名制造業代表,今年的全國兩會,單增海將結合工作實際,就支持徐州創建國家工程機械及時核心零部件創新中心上提出建議。他表示,工程機械是造福人類的產業,他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裝備制造業水平的關鍵標志之一,核心競爭力就是技術創新。作為一名制造業從業者,就要把黨的二十大擘畫的美好藍圖,一步一個腳印貫徹落實下去;就是要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前行,接續奮斗下去。

【記者手記】

科技創新就要摒棄幻想,靠自己!大國重器就要挺起“硬脊梁”! 掌握話語權,就要堅持技術創新研發!徐工人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持續為民族“起重”,為大國“舉力”。面對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徐工始終在不斷增強創新力度,持續在高精端裝備等領域科研攻關,將創新作為企業之根、發展之魂,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奮力攀登全球產業珠峰,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揚子晚報記者 馬志亞  通訊員 王琳 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全國政協委員邵丹薇:深耕家鄉新能源熱土,信心滿懷向未來



全國政協委員邵丹薇

作為江蘇傳統的工業重鎮,近年來常州吹響了“建設新能源之都”的號角。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總商會副會長,萬幫數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邵丹薇的家鄉就是常州,這里也是她企業創業、成長、發展的“搖籃”。“常州提出,計劃到2025年實現新能源產業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新能源產業上市公司市值超過1萬億的兩個‘萬億級’目標。號角聲聲催奮進,作為一名新能源產業從業者,感到非常鼓舞人心,干勁十足!”邵丹薇說。

“萬幫數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時常有投資方建議我們把企業轉移到北上廣深等其他一線城市,但我們認為,在常州,新能源企業有著更好的發展前景,”邵丹薇說,“并非我們把企業選擇落在常州,而常州這座城市具備了孕育新能源產業的特質,是新能源企業成長的沃土與熱土。”

邵丹薇介紹,常州成為新能源之都首先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戰略籌謀與果敢決策,此外也有一些客觀優勢。一是常州起步較早,現階段已具備新能源應用的最佳場景;二是新發展理念與“雙碳”戰略等國家重大決策下,能耗雙控、“綠電”使用比例已經成為約束性指標,同時,由于常州缺少土地空間與風能資源的天然條件,就決定了新能源應用也具備了廣袤的土壤;三是常州作為近代民族工業發祥地、傳統的工業重鎮,工業門類非常齊全,其雄厚的制造業基礎,為發展新能源產業所需的裝備制造,提供了強大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邵丹薇

在常州,邵丹薇能夠明顯感受到,黨委政府、業內企業、科研專家等方方面面,大家自下而上、奮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干勁非常強烈。今年1月28日春節假期后首個工作日,常州在“開年第一會”上,就發布了《推進新能源之都建設政策措施》,從產業發展、技術創新、推廣應用、生態營造等多個維度“謀篇布局”。同時,常州正在加緊制定出臺《常州市新能源產業促進條例》,通過立法護航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讓邵丹薇對新能源產業和企業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記者手記】

萬幫數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星星充電目前是新能源汽車充電設備制造領域的龍頭品牌。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用戶數量快速增長,邵丹薇也始終在關注如何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用戶充電的便利性。她坦言,目前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快車道”,邁向規模化發展階段,但對應的充電網絡等配套設施建設仍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使用需求,“車多樁少”仍然問題突出。例如,當前“居民小區慢充為主+公共快充為輔”的充電設施建設模式亟待優化。“因為,老舊小區建樁先天條件不足等原因,實踐中存在建設改造成本高、利用不充分等問題。隨著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發展,該問題將會進一步放大,不利于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首次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參加今年的全國兩會,邵丹薇準備在提案中建議,優先發展“企事業單位有序充電為主+公共快充為輔”的“工作地充電”模式。“相對小區部樁,在單位進行充電樁建設要更加容易,安全性管理上也更加有序,也同樣符合人們的用車充電規律。”她建議,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迅速布局充電設施。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可

全國人大代表魯曼: 傳遞基層聲音,助力鄉村振興

江蘇省建湖縣天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作鎮西南片區第一書記魯曼是一名鄉村一線的勞動者,更是一名為群眾講實話、做實事的人大代表。這些年,魯曼始終扎根鄉村,從傳統銷售到新型網絡融合,再到成立專業的培訓學校,為鄉村振興培養一批批年輕人才。



2009年,剛大學畢業的魯曼,在上海有份穩定的高薪職業,可她的男友廖正軍卻踏了一條創業路--回到老家建湖縣高作鎮陳甲村養殖火雞。沒多久,她也跟著男友回了老家,一起做起了“三農”工作。

“起初,父母是反對的,畢竟上了大學,回到農村,像是回到了原點。”魯曼說,既然選擇就得義無反顧、竭盡全力。

2012年前后,在當地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魯曼建立了天和珍禽生態農莊,同時發起成立了天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并擔任理事長。2013年,合作社以“基地+農戶”的形式,帶動農戶創收近千萬元,帶動周邊近百戶村民增收致富,被人們稱為“鄉旮旯”里的致富狀元。陳甲村也因此獲全省首批“農村電子商務示范村”稱號。

兩年后,為響應政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魯曼又創辦了“鄉旮旯眾創空間”創業平臺,引領高校畢業生、回鄉人員、留守婦女等進入創業團隊,“鄉旮旯眾創空間”也成為本地全民創業的品牌。2018年,魯曼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為推進創業服務培訓,2020年,魯曼成立了軍曼培訓學校,通過舉辦培訓班、開展講座等形式,為青年人才進行創業指導及電商直播培訓,帶動周邊2000多農戶加入電商、養殖、種植、加工、手工藝品等產業鏈,促進農民增收2000多萬元。先后為4500余名農村留守、失地群眾提供創業、直播培訓30余場次,直接帶動60多名村民成為鄉村網紅主播。

“由創業者變成了人大代表,還成了村里的‘一把手’,身上肩負更多的責任和擔當。”2022年,魯曼當選陳甲村黨總支書記,在她看來,除了帶領全村人致富,還要汲取新鮮的血液,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返鄉創業的隊伍中來。

據了解,在其擔任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期間,圍繞青年創業、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未成年保護等相關領域提出了41條建議,2件議案,均獲得了“即時回應”。

“我感受到來自基層聲音的重要性,促使我向前的腳步不能停留。”魯曼說,目前,她這個村和以往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的精氣神十足,村集體收入也翻番,這是她用腳一步步走出來的,也是靠她的雙手一件件干出來的。

“關于培育鄉村人才推進鄉村振興的建議”、“加強共享充電寶亂扣費等現象監管的建議”、“對于煙花爆竹進行限制性燃放的建議”、“網站會員充值后存在亂收費等現象”……2023年全國兩會前夕,魯曼帶著一些社會的熱點話題,即將再次啟程。

【記者手記】

最早接觸魯曼,是在10年前,聽聞她是“為了愛情”,來到了蘇北縣城建湖,成立了天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這些年來,踏實、認真、執著的工作風格,促使她在創業的道路上一帆風順。顯然,成功不是偶然。看到全村乃至更多的人被她帶動致富,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像魯曼一樣帶著大家走進來、站出來、富起來。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范木曉子

全國政協委員宋青:守初心再出發,開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

在十三屆全國政協優秀提案表彰中,全國政協委員,蘇州科技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城市發展智庫(高級研究院)副院長,民建蘇州市委副主委宋青所遞交的《關于建立和完善環境公益訴訟中環境修復執行機制的建議》榮獲優秀提案。獲獎的背后,來自于宋青多年履職中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執著和堅守。



全國政協委員宋青

一個人在職業生涯收獲多種“身份”不難,難的是,把每一種“身份”都做到優秀。宋青的工作一直在同環境打交道,具有豐富的復合型學術背景,到高校工作之前,長期在業務一線,致力于生態建設實踐和研究。

宋青對“雙碳”的關注,可以追溯到2009年。作為“江蘇省購買碳匯第一人”,早在2010年蘇州市兩會上,宋青代表民建蘇州市委作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大會發言,并遞交相關提案。當時大家對碳、碳匯、碳達峰、碳中和并不太了解。在宋青的倡導帶動下,建立了蘇州首個巾幗“碳匯林”,創新義務植樹形式,倡導低碳植樹理念,增強全社會增匯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自覺意識,為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積極賦能。

十四年以后,“碳達峰、碳中和”成為知曉度極高的“熱詞”,“30?60”雙碳戰略成為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從不被了解到被高度關注,見證了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步伐不斷加速、質量不斷提升。擔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宋青就“雙碳”議題先后遞交《關于推進林業碳匯發展的提案》《關于聚力“雙碳”目標推進“數智”控碳的提案》《推進“三生融合”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賦能雙碳工作的提案》等多件提案,讓綠色發展的美麗中國夢不斷照進現實,需要由實踐到理論的研判和由理論到實踐的檢驗,需要我們具備由“學以致用”到“用以治學”的協同能力和集成優勢,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擔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的指示要求,“碳”尋未來,逐“綠”前行,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當前階段,極具現實意義。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降低“含碳量”、提升“含綠量”、增加“含金量”,激活“美麗經濟”、釋放“生態紅利”。拓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健全生態產品價值衡量與實現制度體系,促進“含綠量”向“含金量”轉化。打開“三生融合”協調發展空間,提高生產、生活、生態融合質效,激活生態產品多維賦能潛力。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立足我國經濟綠色轉型、生態環境保護現實需求,推動“雙碳”目標的法治化實現與“雙碳”政策導向的法治化落實……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共同體,是宋青始終如一關注的議題。

“凡提案,必調研”,注重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和優勢,已經成為宋青履職的常態化打開方式。春節過后,宋青的調研行程就安排得滿滿當當。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宋青專門來到虎丘區獅山商務創新區“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中心,同聯系的群眾嘮家常聽民意。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關注具有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通過多級政協聯動,調研問題在基層、凝煉聚焦在省市、議政建言在全國,宋青認為,這是委員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行之有效的履職路徑。

繼續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宋青感到既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她將一如既往,持續關注綠色低碳發展,關于進一步探索實施“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關于建立“碳交易產品標簽”制度完善碳市場體系化建設的建議……這一系列提案都在醞釀準備中。



全國政協委員宋青

【記者手記】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久久為功、一步步把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而宋青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始終以嚴謹專業的調研與思考,以知行合一的實干與奮發,為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

采訪中,宋青告訴記者,在新一屆全國政協的履職中,她將一如既往,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賦予履職工作更多“綠色基因”,守初心再出發,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奉獻智慧和力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可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