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病眾所周知,但“肺外結核”很多人還比較陌生,這也導致不少肺外結核病患者往往難以得到及時救治。2023年3月24日是第28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你我共同努力終結結核流行”,旨在呼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共同終結結核病流行,維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專家提醒,肺以外部位的結核病統稱為肺外結核病,約占結核病總數的10%,其中瘰疬(頸部淋巴結結核)病和骨癆(骨結核)病占很大比例。相對于肺結核病而言,這兩種肺外的結核病容易被誤診誤治,若治療不及時甚至會危及生命,特別要引起重視。
春季,瘰疬病發病率增高
連日的陰雨天氣終于告一段落,春回大地的感覺也越來越明顯。不過,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瘰疬科主任中醫師黃子慧提醒,春季是瘰疬(頸部淋巴結結核)病發病率增高的季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瘰疬科曾對1082例淺表淋巴結結核患者的相關數據做過統計研究后發現,患者中女性比例明顯高于男性(1.8 :1),18~45歲年齡段的患者居多,占67.2%;頸部為最常見發病部位(92.1%),其次為腋窩(6.3%)、腹股溝(1.7%);春季發病率最高(32.7%)。
黃子慧說,春天天氣漸暖,萬物復蘇,病原微生物開始進入繁殖期,結核桿菌也同樣相對進入繁殖和傳播的高峰期,因此結核病的發病率相對增高。對于結核病患者來說,此時病情易加重或愈而復發,應多做戶外活動,多接觸陽光,多呼吸新鮮空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避免結核病的發生、發展。
黃子慧特別提醒孕婦,妊娠期是發病的高危期,促性腺激素和雌激素對結核桿菌生長分別有促進和抑制作用。妊娠早期促性腺激素含量增高,妊娠晚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均可能會導致結核病的發病或病情加重,因此患有結核病的女性應先進行正規的治療,待結核病治愈后再考慮受孕。
結核桿菌最愛玩“穿越”
提起結核病,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肺結核。實際上,結核桿菌除了侵犯病人肺部外,也容易侵犯人體其他器官。但由于認識或經驗不足,不少肺外結核病成了漏網之“魚”,病人往往被誤認為得了“腫瘤”,引起患者及家人恐慌,也影響診治。
黃子慧說,結核桿菌很喜歡玩“穿越”,一般有兩種明顯特點,一種是以前曾患過肺結核,因為身體年輕力壯,其他部位被壓制住未發病,但一旦身體抵抗力下降,結核桿菌就會重新“發難”并在體內亂竄,導致肺部以外感染發病;另一種情況是結核桿菌侵犯肺部的同時也侵犯其他部位,如淋巴結、頸椎、腰椎、膝關節、腕關節、髖關節及骨與骨關節。
一般說來,肺外結核患者只要早點到設有肺外結核病專科的醫院診治,大部分腫塊可以得到消散,愈后較好。
熬夜過多警惕患上胸椎結核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骨癆科(骨結核科)主任醫師王睿介紹,胸椎結核的早期癥狀是腰背部酸痛,或者病灶部位附近出現不明原因腫塊,有時并發有雙下肢乏力、麻痹。很多患者在出現腰背部酸痛時誤以為是神經痛、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等,到后期檢查時才知道是胸椎結核。
王睿介紹,該科近年來收治的胸椎結核病患者中,不少都是來自城市,而且平時看似體質不錯的年輕患者逐年增多。此類患者大都喜歡夜生活,比如凌晨還在上網玩游戲、加班或者從事其他娛樂活動等。這樣很傷身體,容易降低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由于結核桿菌很可能就隱藏在你路過的某個地方,通過飛沫、塵土都能傳播,一旦感染上結核桿菌很容易“中招”。近期春暖花開,結核桿菌也到了繁殖和傳播較為頻繁的季節,大家更要引起重視,一定要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有空的時候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以及免疫力。
預防肺外結核病,關鍵是提高抵抗力
隨著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多以及不少青壯年的抵抗力下降,瘰疬病開始出現新的特點,以前患者多為偏遠山區和營養不良的人群,現在即使處于沿海發達城市的青壯年也會患上這種病。
那么,怎樣預防淋巴結結核病呢?黃子慧介紹,瘰疬病早期發病隱匿,僅為無痛性腫塊,應提高對此病的認識。預防淋巴結結核病主要需要注意以下5點:
1.接種卡介苗,主要是新生兒、兒童和青少年;
2.堅持體育鍛煉,多接觸陽光以及新鮮空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3.增加營養,忌食發物;
4.保持心情愉快,情志舒暢;
5.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注意口腔衛生,如發現鼻炎、咽炎、扁桃體炎、齲齒應及早治療,防止繼發結核桿菌感染。
延伸閱讀
淋巴結結核病患者如何選擇飲食?
科學選擇飲食,是防治淋巴結結核病的一種輔助措施。淋巴結結核病患者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以下三個分類:
◆宜食品:茨菰、山藥、荸薺、馬鈴薯、藕、百合、蓮子、芡實、綠豆、赤豆、海帶、海蟄、紫菜、蛤蜊肉、黑魚、黃鱔、鱉、蜂蜜、菊花腦、馬蘭頭、絲瓜等。
◆忌食品:有些食物辛辣傷津、生痰動火,結核病患者不能食用。如豬頭肉、公雞、鵝、鯉魚、蝦、蟹、螺螄。
◆慎食品:牛羊肉、鯽魚、黃魚、帶魚、春筍、芥菜、大蒜、辣椒、洋蔥、韭菜、南瓜、菠菜等。
通訊員 楊璞 現代快報+記者 劉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