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合作發展,還是拉幫結派搞陣營對立?是對外開放,還是千方百計打擊別國企業維護自身霸權?中美兩國近日出現的這幾個場景對比再明顯不過。
3月30日,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舉行開幕式,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在開幕式致辭時特地提到了民主。他表示,應該讓民主問責制的理念盛行,而不僅僅是宣揚“民主”的口號或術語,以相當武斷的標準對國家進行貼標簽分類。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致辭。
本次論壇年會的主題是“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它也反映了當前國際社會求和平、謀合作、促發展的強烈心聲。
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0名嘉賓參加了本次年會,其中包括各國的國家領導人11位。除了安瓦爾,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科特迪瓦總理阿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也在開幕大會上發表了演講。
安瓦爾在講話中重點談到亞洲國家應加強合作,建設一個更強大、更有韌性的亞洲。他還專門強調了與中國進一步加強“一帶一路”合作勢頭的愿望。
安瓦爾關于不要僅宣揚“民主”口號,以此對國家貼標簽分類的說法,雖然不是演講的重點,卻尤其耐人尋味。因為就在2000名嘉賓在博鰲亞洲論壇謀合作、促發展之際,美國也在進行一場活動——打著“民主”旗號行分裂破壞之實的“民主峰會”。
當地時間3月29日至30日,美國張羅了第二屆“領導人民主峰會”,會議以視頻方式進行。雖然以“民主”為名,但美國總統在開場白中明確表示,此次峰會致力于“讓俄羅斯為其對烏克蘭的不公正和無端戰爭負責,表明民主國家是強大和堅定的”。
一些美國媒體還強調了美方試圖借這個峰會的“對抗中國”的算盤。比如《華爾街日報》3月30日評論說,專家們對2021 年12月舉行的第一次峰會進行了抨擊,認為其構思拙劣,可能適得其反。而這次也沒什么不同。“最重要的是,它凸顯了政府試圖組建一個反對北京的民主聯盟的矛盾”。
圖為美國總統拜登和國務卿布林肯通過視頻參加“民主峰會”。
與《華爾街日報》類似,輿論普遍對美國這種給國家貼標簽、搞分裂的“峰會”評價不高。雖然拜登夸口自他上任后,民主力量變強了,但很多與會的國家也不買賬——只有一半多一點的與會國家簽署“峰會”宣言。英國《金融時報》3月31日警告稱,美國若想促使南方國家走上民主道路,最好少說教、多傾聽。
印度《第一郵報》3月31日稱,第二次“民主峰會”受邀國有120個左右,比第一次多了8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全球國家是根據什么美國標準被選擇或排除在這個“專屬俱樂部”之外的。重要的是,民主不是美國試圖捍衛的基于價值的政治制度,而是美國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工具。美國沒有信譽、道德權威舉辦“民主峰會”。
一個專心強調團結發展,一個大搞陣營對立,博鰲亞洲論壇和美國“民主峰會”截然不同的畫風,不正是如今中美在國際舞臺的一個縮影嗎?
相比這兩場國際會議,中美如何對待外企的兩個截然不同的場景這幾天也受到許多關注。
美國當地時間3月23日上午,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出席美國國會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聽證會,回應來自美方議員“國家安全”等方面的問題。美國議員們不斷給TikTok瘋狂扣帽子,儼然將聽證會變成了一場政治抹黑狂歡。此外,美國議員還提出諸如TikTok“是否需要接入WiFi”等缺乏常識的離譜問題,讓人啼笑皆非。
而在北京時間24日下午,中國網友在微博發布的視頻顯示,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現身北京三里屯蘋果零售店,受到粉絲的歡迎。庫克本人當天晚上也發微博,表示很高興見到團隊和顧客。
北京時間27日晚,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發言人華春瑩在推特上貼出代表這兩個場景的照片,并問道:“哪個國家對外企更開放?”
截至目前,這條推文已經被觀看98.1萬次,還得到6700多個點贊。
一個是所謂的“開放市場”,一個是被美國抹黑的“敵意市場”,這個平行時空的同框,讓人既恍惚又感慨:當美國政客振振有詞不斷指手畫腳時,他們的勇氣到底從哪里來?
眼下,美國還在威逼利誘臺積電、三星等芯片企業到美國投資設廠,背后也是花招盡出,手段陰險。
而中國則在用實際行動兌現“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的承諾。最近,外資巨頭開始密集訪華。有媒體注意到一個消息:“商務部部長4天連見11家外企掌門。”
根據商務部消息,3月23日-27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分別會見了太古集團執行總裁施銘倫,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溢達集團董事長楊敏德,雀巢集團首席執行官施奈德,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董事長康林松,高通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蒙,開云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皮諾,輝瑞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艾伯樂,康寧公司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魏文德以及寶潔公司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詹慕仁等共11家外企高管。
3月28日,王文濤又會見荷蘭阿斯麥公司全球總裁溫寧克(如下圖)。顯然這種會見更像是進行式,而非完成式,就像中國堅定向前的開放步伐一樣。美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