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3月13日,李強總理在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中積累了哪些好經驗?解決了哪些新問題?日前,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啟動《“蘇”式高質量發展“新三十六計”》全媒體采訪行動。記者踐行“四力”,深入全省36個基層觀察點調查研究、走訪問計,全面展示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中繼續走在前列的生動實踐。
從一個江南小漁村到千億級經濟“航母”,無錫江陰長江村書寫了一部時代的“傳奇”。長江村“蝶變”背后隱藏著一部怎樣的鄉村振興奮斗史?其巨大的成功,為強村富民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實踐帶來了怎樣的啟示?近日,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來到位于無錫江陰市夏港街道的長江村進行蹲點調研,探尋長江村共同富裕路上的幸福密碼。
聚焦·課題:
“富民,是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
走進長江村,村口矗立著一塊寬約30米、高約15米的白色大理石牌坊,牌坊上“中國長江村”五個金色大字赫然入目,牌坊下,長江路這條村主干道一直向江邊延伸,主干道兩旁,連亙著一排排紅頂白墻的氣派別墅。路的盡頭,一臺臺紅色吊機在沿江港口正忙碌地工作著。
長江村村口牌坊
與傳統意義上田連阡陌的鄉村畫卷不同,繁榮富裕又十足現代化,是長江村呈現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置身其中,很難想象如今這個年營收超千億元、“家家住別墅,人人享股份,戶戶有存款”的村落,在上世紀70年代,還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漁村。窮則思變。據長江村村委委員李虎介紹,為了讓村民過上好日子,1971年,長江村老書記李良寶懷揣著村民們湊出的700元經費,和幾位農民一起創辦了兩座磚窯廠,積聚起長江村發展的“第一桶金”。“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如果問長江村50多年的發展秘訣,這句話肯定是其中之一。”
村集體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在全國人大代表、長江村黨委書記、江蘇新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洪耀看來,“富民,是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
如今,長江村打造了囊括冶金制造、港口物流、船舶工業、高端房產和金融投資等多個產業在內的千億級經濟“航母”。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幸福村、全國文明村、中國經濟十強村、全國十佳小康村,村辦企業連續多年位列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走出了一條以現代經濟為特征的高端產業發展之路,也為實現共同富裕積累了厚實的“家底”。
長江村港口碼頭
站在長江村港口碼頭,新長江集團長宏系統董事長助理金靜君豪情滿懷:“我們就是從這里開始,立足長江,走向海洋。”
行動·效應:
從一棟棟別墅到一張張笑臉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在“產業強村”的發展道路上,長江村始終堅持把“務必發展好經濟,務必發展好民生”作為指導原則,積極打造“幸福長江”民生常態,村民的“幸福禮包”也愈發充實。
長江村別墅區
幸福,體現在居住上。調研中,記者了解到,從1995年起,長江村投資4個多億元建設的818幢別墅免費送給每戶村民,在江陰市率先實現了居住集中化、村容整潔化、飲水清潔化、垃圾袋裝化、管理隊伍化。
幸福,體現在生活中。“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長江村堅持產業強村,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依托村級經濟實體——江蘇新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帶領村民穩步邁向共同富裕。如今的長江村,村民收入來源多元,年人均收入突破10萬元;實現保障全覆蓋,消除‘零就業’家庭,99%的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建成長江國際會展中心、健身廣場、老年活動室等公共文化場所;全村綠化覆蓋率達45%以上……長江村的共同富裕夢不斷變為現實。”調研中,李洪耀這樣說道。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在田國生老人家中調研
幸福,體現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77歲的村民田國生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福利賬:每年愛心基金、尊老金、婚嫁金、生育金、撫恤金、獎學金、助學金、旅游金“八金”同享,村里還免費送健康、送保障、送文化,定期旅游、免費體檢更是一個不落——說這些的同時,老人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在整個調研期間,記者見到最多的,除了氣派、整潔的現代化村莊,就是村民們那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和說不完的心里話。
調研中,李洪耀還告訴記者,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他帶去了“設立國家級共富基金”的建議,希望全社會一起尋找共富“金鑰匙”。2021年,長江村捐資500萬元參與江陰設立的全國縣域首個“鄉村振興·共富基金”,兩年多下來通過項目化運作、精準化投放、造血式幫扶,成效明顯。
調研·問計:
村集體經濟先行,打造共富樣板
長江村為什么能夠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得又快又穩?調研期間,李洪耀為記者全面解碼:
一是發展村集體經濟,打造鄉村振興樣板。長江村歷經五次大跨越,不斷創新發展鄉鎮企業,實現村富民強。
二是打造特色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推進傳統產業升級的同時,長江村持續創新打造“五個系統、六大行業”的特色產業體系,創造了高質量發展的奇跡。
三是共享經濟發展紅利,織密民生保障網。村民共享“老三送”“新三送”“新八金”,成為共同富裕路上的“最大贏家”。
四是黨建引領經濟發展,用奮斗書寫共同富裕的新答卷。長江村“三塊牌子,一套班子”,在“三個法寶”(老書記思想、長江人精神、長江人品德)的指引下,黨建引領一切發展。
五是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長江實業集團深耕實體經濟,建立起全流程循環經濟產業鏈,不斷補鏈、延鏈、強鏈,打造百年共富發展大業。
談及長江村和新長江集團的未來發展,李洪耀充滿信心與斗志。“要用好現有的產業和港口碼頭優勢,緊抓時代發展機遇,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強化循環經濟產業鏈,做優、做精、做強實體產業,以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另外,一手抓轉型升級,一手抓富民惠民,以‘乘風破浪’之勇,以‘破釜沉舟’之心,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探路先行。”
建言·啟示:
共同富裕重在富民惠民
蘇南地區是江蘇發展基礎最好、開放程度最高、要素配置最具效率的地區,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也是民生保障的“風向標”。共同富裕的探索中,也是蘇南地區先行先試。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陳愛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江陰、宜興、昆山等地都是共同富裕先行先試的樣板和標桿。
她認為,從長江村的發展來看,要實現共同富裕,經濟強是基礎。同時,企業富帶動村民富,蘇南模式在體制保障上有自身的優勢。蘇南模式發端于農村,走的是以集體經濟為主的發展道路,這是蘇南干部群眾共同創造的富民之路。本世紀初,雖然蘇南鄉鎮企業紛紛進行股份制和民營化改造,形成了各種所有制形式協同發展的“新蘇南模式”,但集體經濟的主導地位并沒有改變,村民有工資性收入和股金分紅兩大收入,擺脫了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傳統收入結構,形成為“以農促工、以工哺農”的良性收入結構。
陳愛蓓建言,共同富裕重在發展惠民,要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長江村的“送八金”等多項福利舉措,既是村民幸福生活的展示,也是改革開放后“新蘇南模式”“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縮影。
策劃|潘青松 杜雪艷
統籌|王高峰
采寫|張紅
視頻|王子杰
片頭包裝 | 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