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周軍
為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健康發展和規范應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近日就《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或服務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的要求,尊重社會公德、公序良俗,禁止非法獲取、披露、利用個人信息和隱私、商業秘密。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發展,強調要加快提升“人工智能安全等領域的治理能力”,“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不斷打開著人們認識世界的邊界。虛擬主播、AI+辦公、AI+醫療、AI+教育等創新形態,加速了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助力更多資源普惠公眾。人們感嘆,在無遠弗屆的數字世界里,智能場景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
在“想不到”的場景中,人工智能發展帶來了新意和方便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可忽視的“成長煩惱”。
前不久,一女子地鐵照就被AI“一鍵脫衣”,始作俑者違背社會公德、影響公序良俗,破壞當事人名聲,帶來了不良影響。幾日前,一男子利用AI軟件制作“怒懟領導”的微信聊天記錄,一度消費公眾情緒,后來的“劇情反轉”,讓網友感嘆“感情錯付”……由此引發的如何避免“按鍵傷人”討論,成為連日來網上熱議的話題。可以說,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不法分子利用智能技術“無中生有”,在踩踏了法律“紅線”的同時,也嚴重擾亂了互聯網發展秩序。這“病”,得盡快“治”。
技術本無罪,時下種種問題的出現,關鍵在于一些別有用心者把技術用錯了地方,這些貌似“有圖有真相”的伎倆背后,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野蠻生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本來是科技進步的新標識,但一旦缺少了對使用者及技術提供方的約束和管理,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即將出臺,將對AI生成文本、圖片、聲音、視頻、代碼等進行規范,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服務方將被禁止非法披露個人信息。這些新規的上陣,打向了時下一些人工智能領域發展亂象的“七寸”,有助于營造清朗氣正的互聯網環境,讓虛擬世界里充滿正能量,讓億萬網民的精神家園更加充盈正氣。
加強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領域安全治理,預防和管控潛在的安全風險,讓這一技術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增進民生福祉,是需要我們共同應對的重要時代課題。推動“智能向善”,建立一套管根本、利長遠的制度機制至關重要。讓我們積極建言獻策,有效集聚智慧,同時提升守法意識,為科技向善、智能向善注入來自億萬網民的“指尖”力量。(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