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編寫的《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學習讀本》一書,近日出版在全國發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好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江蘇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擔當作為。
興農之“興”,背后是“新”。強化鄉村振興,離不開科技支撐,必須向科技要答案、向創新要動力。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就勉勵江蘇要“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2022年江蘇農業科技貢獻率近7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5%。育秧機可實現覆土、播種、成盤等一系列生產流程;植保無人機輕松完成上百畝麥田的澆水追肥;物聯網、衛星遙感等信息科技,讓農民坐在家中打開手機就能精準地掌握生產情況……機械化農具成為農民手中的“金扁擔”,技術創新“金鑰匙”開啟農業增產之門。為突破農業科技領域“卡脖子”難題,提升農業智能化水平,做好“土”“特”“產”科技文章,今年江蘇省委發布新世紀以來江蘇指導“三農”工作的第20個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快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這份和春天一起到來的文件,展現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江蘇擔當,也打開了江蘇鄉村振興“致富門”。
興農之“興”,背后是“辛”。鄉村振興,發展的主角是農民。許多當地農民通過再學習、再培訓,投入如火如荼的創新創業中,他們用汗水澆灌收獲,擦亮奮斗底色,成為江蘇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江蘇徐州“蘋果大王”陳厚武種植果樹20余年。隨著“互聯網+”走進尋常百姓家,陳厚武除了日常的蘋果樹種植外,還自學如何拍攝短視頻和網絡直播,為果農傳授種植經驗技術,帶動果農利用科學的果樹種植技術實現增收致富。網絡帶來的流量也促使他不斷完善老技術,總結新技術。農業現代化,農民不能邊緣化。引進更多農民參與度高的創新產業,把就業崗位更多留給農民、把收益更多留在鄉村,鼓勵、引導農民進入產業鏈,讓他們享受更多的增值收益,也促使江蘇在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上不斷前行。
興農之“興”,背后更是“心”。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近年來,一大批鄉土人才、返鄉“歸雁”心系田野,心有家國,他們扎根江蘇農村、投身現代農業,變身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以新理念、新思維、新技術改造農業、美化環境、帶富鄉鄰。2017年,“80后”全國人大代表魏巧辭去科研單位的工作,回到江蘇鎮江,在父輩創立的農業公司基礎上開啟二次創業。她用所學解題“誰來種田”,以技術培訓、就業幫扶等方式帶動農戶一萬余戶,累計帶動脫貧人數3000多人。今年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審議現場,魏巧獲得習近平總書記的勉勵:“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很好!”近年來,支持“新農人”返鄉創業的政策不斷出臺,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也更有信心。2022年,江蘇出臺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20條”,分類施策,加大鄉村人才待遇保障、創新創業扶持力度、人才激勵獎勵,推動鄉村振興各領域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為全面加快鄉村振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廣闊沃野,大有可為。越來越多的 “魏巧”們,用學到的知識反哺家鄉,背后不僅是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也折射出城鄉巨變,鄉村不斷優化環境、完善政策,“新農人”們大顯身手的天地更寬了。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新時代,“新農人”的故事還在繼續,他們用“新”、用“辛”、用“心”,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奮力做好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在江蘇田野上播撒希望的種子。
來源|小蘇“畫”事工作室
統籌|周安琪
文稿|程夢青
手繪|唐詩韻
動圖|姜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