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東方、西方或是“全球南方”,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國人民用勤勞和智慧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也獲得了越來越多國家的由衷認可。
然而,美西方一些人始終拿著灰黑濾鏡詆毀中國,抱持零和思維抹黑中國,對中國選擇的道路充滿惡意和偏見。好在明眼人多得很,真心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點贊的人不分國界。來看看他們怎么說。
一、跨越莫須有的“人口陷阱”
兩百年前,美西方現代化進程的開啟者就在用各種奇談怪論為他們暫時領先的地位“斷后”,生怕后來者居上。英國人口學家馬爾薩斯在《人口原理》中將失業、貧困、饑餓和罪惡等現代化障礙歸因于人口增長引發的資源不足,蓄意回避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不公。
兩百年后,美國精英們叫囂“超過10億中國人過上美國人的生活,全世界都將很悲慘”。既有的發展模式使他們無法接受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甚至都解決不了本國的貧困與兩極分化,而任由資本反噬現代化的不易成果。
但是中國跳出了這個怪圈。讓現代化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最顯著的特征。
巴西前總統羅塞芙指出,21世紀的中國開啟了一種全新的經濟社會形態。它不是資本主義的延續和發展,而是在尊重價值定律的同時堅持核心生產資料和金融基礎公有等社會主義特性。中國在短短四十年間迅速成長為經濟、科技大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脫貧。西方國家往往對中國抱有各種偏見,或者對中國發展背后的推動和領導主體避而不談。但我們必須理解中國共產黨與這一切之間的關系。這是政治和經濟關系的重要課題,將激勵我們思考新的道路。
印度學者庫爾卡尼表示,中國成功全面消除貧困,不僅是中國的偉大成就,也是全人類的一項偉大成就,對印度及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富裕不應該只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應該是低水平的平均主義,必須消除這種不公正現象。而中國正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法國參議院副議長、法國共產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洛朗表示,過去十年,中國持續快速發展。令我感慨的是中國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如期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把承諾變成了現實。
二、建設真正的美麗新世界
1991年,美國歷史學家艾凱用中文出版《世界范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表示“如果現代化社會真的像‘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所描繪那樣——技術上所能滿足人們物質和非物質欲望的范圍日益擴大,在生物工程學改變人類的基因與生理存在之前,其他的科技已能改變‘人性’的存在,我真希望在我有生之年這一切不要到來。”西方式現代化進程中種種違背人倫道德的問題讓人沮喪,因此他認為“傳統與現代是水火不容的,前者代表著人性,后者代表著非人性。”
然而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正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做到了既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蘊含著獨特的中國價值,致力于建成真正的、不導致人性異化的“美麗新世界”。
埃及前總理沙拉夫指出,雖然物質世界在發展,但我們的精神世界不應因此而被忽視。我們不應該忘記,在發展現代化的同時,還應該保存我們的文化,忘記了這一點將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讓我越發覺得中國在這方面是一個榜樣,人們的言談舉止態度都表明中國的“硬件”和“軟件”確實發展得都很好,中國的軟實力在一直不停地鞏固著它的硬實力。
阿根廷駐華大使牛望道表示,現代化必須惠及所有社會部門,提供共同繁榮,并允許個人和集體發展,需要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可持續的方式和平實現。中國在聯合國框架內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都體現了這些原則。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主任里奧斯認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是從自身實際出發,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在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文化復興和中國身份的復興齊頭并進。事實證明,文化是中華文明存續數千年的基本養分,并將繼續強烈影響中國的社會行為。中國共產黨一直重視文化的價值,國家振興不能缺失作為中國社會特色元素和主要黏合劑的文化發展。
三、堅持公平正義的現代化
現代性一度是西方權力的體現。西方國家利用先發優勢開辟世界歷史的同時,還為之布局了“支配—從屬”的權力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批判道:“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
西方式現代化把一切民族都卷入到現代資本主義文明中來,讓每一個不想滅亡的民族被迫成為美西方現代化權力的附庸。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西方式現代化在發展中國家行不通,因為它的設計本就是要讓發展中國家在“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資本分配中永無出頭之日,永遠當西方的小工和仆從。
然而中國式現代化走出了一條新路,那就是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指出,西方式現代化通常認為是從工業革命開始,和殖民時代同時發生,所以西方現代化也就是殖民化。中國、菲律賓和其他許多亞洲鄰國都遭受了殖民主義的影響。中國式現代化與之不同,它倡導共同繁榮而非殖民主義,建設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塔吉克斯坦人民民主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辦公廳新聞分析中心主任哈米季約恩表示,中國不謀求在現有全球治理體系外建立對抗性或替代性的國際機制,而是尊重現有國際規則,投身于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在新的挑戰和威脅面前,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強權政治和單邊行徑只會加劇危機。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實現全球和平發展、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理念。
古巴國際政治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雷加拉多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必將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更多正能量。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面臨嚴峻挑戰,中國始終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公平正義,期待中國新發展不斷為世界帶來新機遇,為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作出更大貢獻。
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副主席貝內特表示,歷史上,一些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建立在對他國剝削、壓迫和殖民的基礎上。中國的現代化并非通過剝削他國,而是通過發展自身來實現,同時幫助他國發展。這是本質區別。
四、尊重人類社會的多樣性
冷戰后的美西方,“文明沖突論”與“歷史終結論”大行其道,這兩種論調的本質都是維護美國霸權和以之為核心的西方既得利益,其惡果就是持續至今的意識形態對立和陣營對抗。世界各國想要走出冷戰、實現繁榮,卻一次次遭遇美西方的遏制打壓。
在超級大國眼中,凡是不屈從于“制度性安排”的文明與社會,都是異類和威脅。進入21世紀,美國對別國的孤立、封鎖、制裁仍然一刻不停,這種“捍衛民主”的外交議程越來越像歐洲殖民時期的“宗教裁判”。
然而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建設更加開放包容的世界。中國人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是多元的,世界上各種文明各有其源流,本應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百花齊放,兼容并蓄。只有推動不同文明和衷共濟、和諧共生,互尊互敬、互諒互讓,才能共同繪就美美與共的人類社會現代化新圖景。
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指出,一個日益互聯互通的世界可以打破禁忌和文化障礙,并將人們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極具開拓性,所有國家和地區可借此開展雙贏合作,分享經濟發展碩果,它不僅是一條通道,而且是一張由思想、項目和倡議織就的網絡。當很多國家越來越傾向采取孤立政策時,我們必須要重新重視加強聯系,強調相互依賴和互連互通。
新加坡資深外交官、著名國際關系學者馬凱碩表示,西方認為中國應該照搬其模式,這是錯誤的假設,因為中國是一個更加強韌和更加自信的文明,而西方亟需明白這一點。一個崛起的中國并不會步美國的后塵尋求稱霸,因為中國專注于改善本國14億人的生活,而不是卷入毫無必要的戰爭。
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非洲—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孟大為表示,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堅定支持全球化與多邊主義,通過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包括非洲在內的全球市場和伙伴共享發展機遇。中國式現代化將為世界提供一種新范式,它摒棄了“零和博弈”,有利于各方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全球共同繁榮。
巴西《論壇雜志》記者維達爾寫道,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證明,現代化沒有單一的標準,也沒有現成的配方,應根據各個國家不同的歷史環境和國情,走出多樣化的道路。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的機遇,國際間應加強多邊合作,用合作促進發展,以增長驅動繁榮。我深信,一個真正的現代化應該包容而非排他,鼓勵合作而不鼓吹脫鉤,主張“和而不同”反對“同而不和”,對創新、可持續和發展繁榮的追求應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如上所述,國際社會只有摒棄舊思維,才能客觀認知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與時代價值。“中國奇跡”并非“中國奇幻”,只是順應了人民呼聲與時代潮流,符合發展規律與歷史大勢。正如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所說,中國為世界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那就是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辟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